我国商业地产当前存在的几个误区
前几天接到消息,据说原被业内人士最为看好的福州一个商业地产项目已经开始“断供”了,很是愕然。令我所没想到的是,深圳住宅的断供风波还在蔓延和扩大,如此之快就波及到了商业地产。尽管该项目处在福州八一七路的黄金地段,但由于整个商业项目开业后一直冷清无人,大量的店铺经验不善,越来越多的门店在纷纷撤场,原来投资看好的小业主们自然无法获取最初的收益希望,还贷的压力逐渐加大,断供也在情理之中了。
与住宅相比,我国的商业地产发展历程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但是发展之速度异常迅猛,一方面大量的在建商业项目每年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大量的商业空置面积也在不断加大,本来作为城市名片的商业地产,能称得上成功的更是寥若星辰。从广州的天河城到如今的大连万达,不能说没有成功的先例,但是纵观其发展历程,更一部血与泪的商业发展史。尽管当前商业地产项目的开发理念已经正在发生着积极的改变,但是在结合具体的实践操作中依然存在不少的误区。
人才的瓶颈
有人比喻住宅是小学生,商业地产是大学生,没有从事过商业地产的人很难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商业地产是高利润和高风险的孪生姊妹,目前我国从事商业地产的人才大多是从超市、百货业或住宅房地产转行而来的,不要以为搞超市、百货的人来了就有用,同样商业地产与住宅经营思维完全是两码事,这里需要的是复合型的人才。
目前中国商业地产界的领军企业大连万达集团每年都要投入上千万的经费去国外培养人才,就连业内普遍认为从深圳铜锣湾或茂业等出来的都是中国顶尖的购物中心实操高手,岂止与商业地产的人才要求还相差甚远,何况其他也。商业地产的难度和发展历史证明,无论你的商业地产项目其他条件多么充分和具备,单单没有人才,一切都无从谈起。当年的天河城,完全就是人才和资金堆积出来的结果,一点都不为过。据业内人士透漏,天河城直到今天才刚刚收回当初的投资成本,开始走上盈利的轨道。
招商的方法比资源更重要
从众多开发商投资者的咨询来看,涉及最多的大概莫过于就是招商的问题,似乎衡量商业地产人才能否操作的唯一标准就是看他掌握了多少的商家资源。商业地产当然离不开商家资源,资源越多当然越有优势,无论从招商的费用降低还是商家的选择余地,但是投资者往往就是无端地夸大商业资源的作用,很大程度上造成一种心理负担,加上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思想作梗,本该成功的项目反倒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从许多项目的实际招商过程中发现,这种观点理论性虽然很强,但是很难实施,也是当前存在的一大认识误区。其实,有时候方法比资源更重要。大概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 招商人员资源再多,相对来说,也是杯水车薪,即使想招这样的人员,是不大容易的一件事;
其二,招商人员拥有的客户不一定都适合本项目的业态和品牌规划;
第三, 品牌一般都是受到区域限制,一个招商人员拥有的区域品牌不一定能到异地拓展新店;
第四,
无论招商人员与商户再熟悉,商家进驻的目的是要获利的,每个项目都有不同之处,如果该项目本身不适合该品牌的生存或发展的话,即使再熟悉,估计都难以达成共识。
因此,招商的资源有限的,掌握招商的方法比追求拥有资源的招商人员,更值得投资者重视。很多时候的很多事情也是同样,不单单只是商业地产的招商行为,尤其是我们的思维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