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市场“指数”成新宠 皮革指数将出台
近日,在绍兴县举行的中国轻纺城提升发展大会上传出消息,商务部已经正式同意中国轻纺城发布纺织品指数。首个“中国纺织品指数”将在今年6月新鲜出炉。这是去年以来,继义乌发布“中国小商品指数”和余姚发布“中国塑料价格指数”以后的又一个重量级“指数”。而在杭州湾的另一个城市海宁,中国皮革城一位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正在酝酿出台中国首个皮革指数,但细节方面不便透露。 各种“指数”俨然成了浙江不少专业市场的新宠,发布得轰轰烈烈。 轻纺城赢在实力 作为目前纺织品交易全国规模最大、经营品种最多、成交额最高的中国轻纺城,通过发布“行业指数”来谋求话语权,似乎顺理成章。
绍兴县的支柱产业是轻纺业,全县各类纺织面料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化纤产量占全国七分之一。“如此的规模,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对全国乃至全世界纺织产业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中国轻纺城建管会负责人说,“我们最终要形成全球纺织看中国、中国纺织看柯桥的局面。” 产业经济学专家郑勇军教授对绍兴能发布“中纺指数”的看法是“赢在实力”。“‘指数’的影响是双方的。对于轻纺城来说,指数的发布奠定了他们行业领袖和产业中心的地位;对于纺织行业来说,‘指数’将对中国纺织品和纺织交易市场的走势起到风向标的作用。” 一年成本400万 据悉,“中纺指数”将借鉴“义乌模式”,由中国纺织品价格指数、中国纺织产业景气指数和中国纺织市场景气指数三部分组成,通过中央媒体、凤凰卫视、官方网站等向全球发布。该指数编制课题组的专家基本上也是义乌指数的原班人马。“他们对于指数的产生环节,注意问题等都很有经验,有利于指数的权威性。”建管会负责人如是说。 至于成本方面,监管会负责人介绍:“我们将组织一支信息采集队伍,人员包括专职和兼职的,会有上百人,一年的成本光人力方面就会在400万元左右。”这位负责人表示,虽然成本不低,但换来的社会效应和品牌效应是无法估量的,对升级中的绍兴纺织业更是利好。 “中纺指数”的信息采集工作,除了将在轻纺城展开之外,还将在纺织品生产企业展开,以便深入了解产业动态,这显然比此前单一的价格指数更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