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产业升级下崛起的中小企业转型潮
正逐渐的老化产业:收音机,随身听
广东是最先进行改革开放的地方,其上下游成熟配套,密集型的工厂产业群发展经济模式,成功经验为往后很多地方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凭借着首个吃螃蟹的改革东风,像电饭煲,收音机,随身听,电风扇,微波炉这些产业广东已经走在全国最前沿。然而每个产品都着发展周期,像当年的VCD碟机,随身听,收音机这些产业虽然名列前矛,但是历经数十几年的发展,开始渐渐被DVD,蓝光DVD碟机,MP4/手机等代替侵蚀,即使做到全国数一数二的该产业巨头其市场蛋糕也相当有限,像收/录音机这个产业,东莞某老牌收/录音机企业基本做到了全国第一,然而其产业也就不过是区区的三、四个亿而已,即使是挂着收音机排名第一,但以其产值规模来看相对格力,美的这种家电舰母来讲,也只能算得上是一个中小型企业。
应对老化产业转型-广东老板一颗红心照丹青
广东很多企业一直都在做出口的单子。在出口大环境叫好的情形下,很多家电企业都过得很不错,一直都暗暗地隐身在工业制造大省的旗下,像原来咖啡机,面包机,电炸锅的一些出口企业专做出口,OEM的单子。然而随着一些产业老化以及出口美国环境变淡,很多企业或者是转而投资其他行业,或是班师回朝转战国内。但是用东莞金业集团老总话来描述很多广东老板的心态就是:“毕竟是做制造业起家的,仍然希望能够从制造业里重新寻找新的发展起点。”所以像电磁炉,电压力锅,液晶电视,手机,MP3,MP4,数码电子相框这些近年来新兴起的当红炸子鸡越走越红,背后也有着这样一批有一定资金实力和一定背景人脉,充满着雄心壮志的企业加入。由于原来一直低调专精于出口以及三四级市场的深耕,在广告理念的重新包装下很多中型企业开始走向人们的眼前。
走向前台的中型企业:青涩“花生骚”
这些家电企业原来一起都埋头只管生产OEM,出口,一下子开始谋划转型走向人们眼前,将大大地考验其公关策划能力以及应变能力。与国美,苏宁,TCL,海尔,长虹这些级别相比中型企业在品牌营销策划方面有着明显区别,仍处于相当青涩的阶段,的确很多企业都懂得找小公关公司代理发稿,但是这不过是最初级水平,对于召开会议,一年也那么一两次,挂名为周年庆,新品发布会等,企业都很舍得花钱,一百几十万搞一个会,香格里拉,五星级酒店房间一订就是几十间,拉上几百号人,签账单时眉头也不带皱一下,有影响力的还会请上几个政府官员领导上台致辞,再到了后来,数百万堆彻出来的最后就变成一个不折不扣的经销商订货会,几百个经销商济济于一堂,举着酒杯高呼“酒量就是销量”,在经销商方面看来很合适,但是从新闻传播品牌影响力方面看来这样的会议能有多大的品牌塑造力?
政府数亿“招安”推力产业转型
如果参加过一些中型企业的经销商会议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一种感觉:广东的企业跟政府的关系联系密切。
经常会邀请一些什么市长,区长,书记到发布会现场坐镇。由此可见政府对广东中大型企业的支持力度是很大的。像上段时间报道的广东财政将拔出8亿财政资金支持平板产业发展,并加大投资在有11个山区及东西两翼地级市与5个珠三角城市建立了24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将一些产业老化的项目向不发达地区转移。开始引进技术更高的技术产业,像液晶,平板显示产业就是广东省政府一直大力引进的项目之一。
事实上,一直走在全国制造业之首的广东深圳早在2006年的时候已经开始在水面下发展平板电视产业,据了解当时在深圳当地,做液晶屏,等离子屏等平板电视零件贸易的中间经销商已经存在。当时已经有很多的小厂开始着手购进屏来自己组装液晶电视。开始的时候最多的小厂都是在做一些电子相框,MP4显示屏,便携式DVD等。发展到现在广东省的液晶产业链已经具备一定的水平,再加上TCL,创维,康佳这些大型彩电坐镇当地,政府在引进政策上开始关注起日益红火的液晶产业,像引进奇美,冠捷这些企业的液晶模块组项目已经在逐一引进。
政府在产业转型上的引导如此倾向,很多原来一直在做家电产业的中型企业也就开始谋划向液晶电视产业转型,力求分得一杯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