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乐并购汇源 引发民族情结之殇 首页 > 资讯 > 国内食品资讯 > 国内食品资讯类 食品站点 企业大全 食品商机 产品大全 食品大全 基础原料 食品配料 机械设备 食品包装 技术市场 食品资讯 可口可乐并购汇源 引发民族情结之殇 中国食品产业网 (2008年9月18日10:06) 可口可乐并购汇源 引发民族情结之殇 前不久,可口可乐公司宣布,计划以24亿美元收购在香港上市的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此外,法国达能集团表示,该公司已签署协议,承诺将向可口可乐全资子公司Atlantic Industries出售该公司持有的汇源22.98%的股权。据悉,该项收购已经上报给有关部门审批,正在等待审批结果。 消息一经公布,立即在网上引起了争论,包括新浪网、人民网在内的网络调查显示,超过九成网友均强烈反对此次收购认为,这意味着又一个民族品牌消失,令人痛惜。 汇源被收购的品牌之惑 作为在中国果汁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品牌以及“中国驰名商标”所有者,汇源被收购后,可口可乐能否保留这一品牌?是否会像此前日化行业的品牌收购一样,最终被雪藏?这成了人们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 对此,可口可乐首席执行官穆泰康表示:“汇源在中国是一个发展已久及成功的果汁品牌,对可口可乐中国业务有相辅相成的作用。我们承诺在汇源品牌和现在业务模式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提升其固定资产的利用,为汇源的员工提供更佳的机会。” 朱新礼也表示,汇源是画了一个句号,但汇源的品牌会继续在中国保留。 但这些言论显然不能消除人们的疑虑。 有观点认为,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一些民族品牌被外资收购,有些被雪藏起来的中国品牌,最终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没有消失的,也不复当年之勇。这对中国的民族品牌来说是一个巨大损失,中国民族品牌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跨国公司研究室副主任张金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一个品牌的形成和发展是由一个国家、由消费者培养起来的,我们有责任保护它。假如这些品牌消亡,感情上会接受不了。他认为,一个品牌的价值实际上是国民的利益如何做大做强的问题。如果我们自己培养的品牌被外资收购了,那我们的品牌就是在消亡,实际上我们自己更多的利润是在向外流出。 张金杰认为,尽管可口可乐会保留汇源果汁这个品牌,但留不留对中国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它已经不是中国自己的东西了。 但也有观点认为,企业正常的并购,有助于促进和完善我国的经济制度和经济环境,在竞争的环境下企业才能健康发展。 品牌专家李志起认为,按照市场经济的观点来讲,品牌无国界。比如说英国的劳斯莱斯应该是英国的,但是被德国买去了,很难说这个品牌是英国的还是德国的。因此,可口可乐对汇源的收购应该是一个正常的市场经济行为,不应该带有太强的民族情绪。 收购是企业行为 尽管网上舆论对可口可乐收购汇源议论纷纷,但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王志乐认为,应当尊重企业家的决策,给企业家更宽松的经营环境。汇源公司决策者对公司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最清楚,作出何种战略决策最具发言权。汇源公司的大股东接受可口可乐的收购一定有其道理。 王志乐认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应当善于在合适的时机以合适的价格卖出自己的企业的一部分或全部,也要善于在合适的时机和合适的价格买入别的企业。其目的都是为了创造价值。我们对于跨国并购还不熟悉,而这是中国企业成长为跨国公司,进而成长为全球公司的必修课。这方面我们还需要静下心来做很多功课,学习很多企业的经验和教训。不参与并购,不可能学会并购,更不可能走向世界和并购外国公司。 对于品牌之争,王志乐认为,应当从全球视野看待外资并购。品牌是企业竞争的资源,是企业在竞争中培育出来的。品牌属于具体的某个企业或某个企业群体。事实上只存在“中国企业的品牌”,而不存在“民族品牌”或者“中国品牌”。品牌都是某个企业注册和拥有的,没有一个品牌是以国家和民族来注册的和支配使用的。因此“民族品牌”是一个非经济学和非法律概念。值得注意的是,汇源公司如果是在开曼群岛注册和在香港上市,则不算境内企业。汇源果汁这个品牌虽然是发源在中国大陆的企业,但是已经是境外企业的品牌,而不是内资企业的品牌。可口可乐收购汇源香港上市公司,只是换了一个境外企业所有者。由此我们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把并购意识形态化。 对于业内呼吁的对可口可乐公司进行反垄断审查,王志乐认为,反垄断法管的是市场秩序是否健康,并不是管国家经济安全。如果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公司,有可能涉及经营者集中导致市场垄断问题,就应当进行反垄断审查。如果可口可乐通过这次收购导致垄断,限制了竞争,或者导致饮料价格上涨让消费者利益受损,我们可以通过反垄断法加以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