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鞋业:走正道行天下
“穿中国鞋,走天下路。”作为全球最大的鞋类生产国和出口国,目前我国鞋类年产量超过100亿双,占全球总产量的60%,并已形成从研发设计、加工到营销的完整产业链。
据商务部外贸司司长王受文介绍,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制鞋业通过广泛参与国际竞争,行业比较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凭劳动力素质高、产业配套能力、加工技术成熟等独特优势,中国鞋赢得了客户,赢得了市场,得以行遍天下。今年前9个月,我国成品鞋出口62.7亿双,金额210亿美元,出口单价同比增长17.4%,全行业继续保持较好增长势头。
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鞋类出口因目标市场过于集中而引发多起贸易摩擦,且受以数量求发展的增长模式之累,加之各国环保法规日趋严厉,中国制鞋业面临可持续发展和成本增长的双重压力。由于部分产品发生质量安全事件,“中国制造”的形象近来屡获质疑。此前,鞋类出口亦曾遭遇西班牙“烧鞋”事件、意大利“毒鞋”事件等负面冲击。
鉴此,质量与安全成为当前中国外贸企业的头等要务。面对国际金融市场急剧动荡,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严峻形势,中国鞋类出口企业在广交会上率先亮出了“重安全、讲质量、走正道”的宣示,以期进一步提升我国制鞋业的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促进行业从规模扩张到以质取胜的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深圳百丽、温州东艺和康奈、成都艾民儿等国内品牌制鞋企业均表示,将继续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共同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有统计显示,中国鞋在美欧进口份额中占比均超过7成,中国鞋每天每时每刻都在接受全世界成千上万消费者的检验。这充分证明,中国鞋质量是可靠的,全球消费者对这中国鞋的质量是认可的。
针对欧盟对我出口皮鞋采取的反倾销措施,商务部已要求欧委会公平、公正地对待中国产品,并在今年的复审中,尽快终止对我皮鞋采取的不公平做法。王受文表示,“中国鞋,行天下,但中国鞋并不是‘独行客’。中国的市场是开放的,我们欢迎世界各国的制鞋业同行进入中国市场,同台竞技,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目前我国出口鞋企绝大部分为中小企业,其囿于信息渠道不畅,对国外标准知之甚少,难以获得国外技术标准和市场门槛的即时变化信息。此外,整个产业链中优质原料、核心技术、研发设计以及市场营销、国际品牌等增值较大的部分主要依赖海外,也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中国鞋业的发展。
日前,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国家质检总局检验监管司、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在第104届广交会上联合举行《出口鞋类质量安全手册》发布会,并向来自各主要鞋类出口地区和参展企业的代表发放了手册。轻工商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质量安全手册的发放和相关培训活动的开展对鞋类出口企业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有助于企业全面了解国外质量安全的法规及标准,不断完善管理体系,提高我国制鞋业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