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城玩具业遭遇雪上霜 近日,东莞两家国内最大的玩具企业接连倒闭,成为金融危机对国内实体经济影响的第一波。青岛有很多玩具加工企业,是否能挺过这一寒冷季节?记者对此展开调查。 现状出口受阻订单减少 18日,记者走访了海尔路上的一家玩具企业。大门紧关,厂房外冷冷清清,二楼库房内积压的大量毛绒玩具透过窗户映入记者眼帘。工作人员曲先生告诉记者,从今年年初,公司生意就开始受影响。“年初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订单量骤减。我们现在已经不再招工,先处理掉库存再说。因为不内销,所以这些积压的玩具也没有其他地方处置。” 据了解,这家玩具企业是韩资独资企业,早在1991年就在青岛建厂,最鼎盛时有5000多工人,而现在只有不到1000人。该玩具企业的产品以代工为主,主要出口美国。对于工厂现状,有工人向记者表示了担心,“现在厂子活很少了,产品积压在仓库里的也不少,老板是韩国人,常年待在韩国,真怕有一天老板跑了,我们就什么也拿不到了。” 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近年来玩具行业不景气,成本增加,订单减少,该企业一直在走下坡路。现在又受经济危机影响,出口受阻,真担心这个企业就这么垮掉。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年初以来,国内原材料和人力成本上涨、人民币加速升值、融资困难、出口退税率下调,加上国外检测费用增加,青岛很多以代理加工为主的玩具企业都面临经营困境。 在采访过程中,很多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最担心的还是明年的订单量。一位从事多年外贸业的孙先生告诉记者,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出口加工型的小外贸企业最先受到影响,因为他们的经营太受国外客户影响,客户过于单一,一旦客户流失就无法弥补。 出路出口行不通国内谋出路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有些玩具企业,有自己的品牌,除了代加工和贴牌外,他们的产品还在国内各大商场出售。同在海尔路上的新新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也是韩国独资,他们的球类产品除了出口美国,在国内也有很高的品牌认知度,在各大卖场的销售情况很好。一位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现在产值稳定,现在主要做国内市场,销售情况比较稳定。” 为何有的外贸玩具企业难以维系,面临倒闭风险,而有的企业则产销稳定?青岛大学的周国钢教授告诉记者,代工型玩具企业,在现阶段原辅材料涨价、工人工资增加、管理成本提高等情况下,在销售价格不升的情况下,生产企业的利润越来越小,有的企业只能微利甚至亏本经营。而那些有自主品牌的企业,在国际形势发生变化时能及时调整方向,转作国内市场,会更加适应市场的变化,抗危机能力会比较大。 “现在厂子活很少了,产品积压在仓库里的也不少,老板是韩国人,常年待在韩国,真怕有一天老板跑了,我们就什么也拿不到了。”一位玩具厂负责人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