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地产升温 成都50余商业项目“肉博”

去年成都商业零售表现强劲,即使受到08年地震的影响,市区主要零售卖场销售收入依然实现了高于15%的增长率,全年成都新增13家超过5000平方米的大卖场。据四川商业地产联盟预计,今明两年,成都还将有超过50家大型商业项目入驻成都。随着2010(第七届)中国商业地产行业年会日期的临近,对于成都商业地产的关注也已升温,本次年会成都承办单位四川商业地产联盟日前公布了最新的成都商业零售及商业地产报告,业内人士对商业的高增长表示惊讶,但同时也对商业地产项目大规模的集体上马表示隐忧,成都商业投资有可能出现供过于求。

  现状

  商业地产巨头

  近年抢滩登陆成都

  四川商业地产联盟对近两年进入成都的外来商业地产项目进行了统计,包括万达、华润、中粮等在内的国内一线商业地产巨头都已经进入成都,其中类似于苏宁这样的众多零售商也赫然在列。随着商业巨头的大量涌入,成都商业地产的投资门槛也是逐年升高。其中南延线更是汇聚世豪广场、中航城市广场等十余个城市综合体项目,成都商战必将率先在国际南城打响。

  毫无疑问,成都商业地产正由传统的单个大卖场和单个百货公司向大型购物中心转变,商业地产的形态也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集购物、办公、休闲、娱乐甚至居家的超大型城市综合体的开发建设已经成为众多投资商的主流选择,在传统的中心商业、社区商业之外,郊区商业和地铁商业组成了成都商业的基本格局,面对如此强大的消费驱动力和新一轮的行业大洗牌,中国商业地产有足够的理由在成都以星火燎原之势蓬勃发展。然而,成都商业地产联盟秘书长冉立春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无论是供应量还是成都商业长远规划,他对行业现状却有着担忧。

  商业业态布局不够合理

  尚需引导

  成都的消费市场究竟是否能支撑如此庞大的商业地产体量?冉立春告诉记者,从2000年到现在,成都主城区每年平均进入市场的商业地产开发量超过100万平方米,成都商业地产经过快速发展之后,在开发模式、投资结构等方面都已发生明显变化,动辄十几万平方米的城市综合体已经让消费者们司空见惯,这些汇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庞然大物的确为消费者带来了相当多的实惠,越来越多的商场、越来越齐全的商品种类在拓宽消费者的选择面的同时,也让消费者的购物成本升高,花在路上的时间越来越长,在琳琅满目的商品面前挑花眼。

  冉立春认为,尽管国家在商品房市场加强了监控力度,但是在商业地产运作领域还缺乏强有力的法律监控和规范,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引导业态合理地科学论证、规划布局等方面缺席。目前,入驻成都的商业地产项目或者远离市中心,或者过于集中,无形中增加了消费者的购物成本,可见怎样合理地规划大型商业网点,做好科学的业态布局,这是值得政府和业界主管部门探讨的话题。


  思考

  商圈外迁引出新话题

  业态匹配很关键

  成都商圈的外迁是否会给投资者带来影响?冉立春指出,传统意义上,成都的中心只有一个———春熙路,所有的投资商都想在春熙路上分得一杯羹,然而除了自身的升级换代以外,春熙路已经不可能容纳下更多的商业体量了,尽管南延线、天府新城都是当下政府重点打造的热门地段,但想要在短期内复制或者超越春熙路是不太可能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春熙路才能创造价值,没有不合适的地段,只有不合适的业态。

  成都业界现在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找准口岸和业态匹配点。汽车4S店为什么会聚集到机场路和红牌楼,荷花池为何成了批发市场的集散地等,都是与商业口岸和商业业态相适应和匹配的,春熙商圈地段固然绝佳,但西武百货退出的案例也比比皆是,地段并非决定商业地产项目好坏的根本因素,只有适合口岸人群消费习惯、适应当地消费需求并且真正与商业生态环境相匹配的项目才能成功。

  竞争激烈

  重在打造差异化商业

  今年进入成都的50多个商业地产项目中绝大多数都集中在南延线,这些商家显然是看重了国际城南巨大的升值空间。在地铁1号线的带动下,南延线无疑将成为成都新兴住宅区,住宅物业的繁荣必然为商业地产的发展注入巨大的活力。

  如此众多的投资商、开发商逐鹿城南,竞争之惨烈由此可见一斑。“2010中国商业地产行业年会”基于此提出了“理性、责任、品质”的主题思想,冉立春告诉记者,目前中国商业地产投资运营普遍存在着业态布局缺乏规划、对商业地产特性把握不准、招商代理不专业、后期管理不适应商体发展要求等问题,对于商业地产项目的开发、运营、管理及相应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及实践操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