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海内外皆受困

国内知名体育用品公司李宁真可谓屋漏偏逢连夜雨,颓势的国内市场的痛苦尚在消化之中,海外拓展也遭遇不顺:7月8日,多家西班牙媒体报道称,在西班牙注册的“李宁体育服装公司”已宣布破产。虽然李宁公司于9日下午发出媒体澄清声明,称所谓李宁在西班牙的子公司是李宁集团在西班牙之授权商,并非李宁西班牙子公司。但不可否认的是,李宁国内外的拓展,皆不顺利,遭受内外之困。

    受此不利消息影响,7月9日,李宁的股价大跌5.95%,以4.58港元收盘。

    “破产”不逢时

    欧洲“李宁子公司破产”的传闻真可谓“不识时务”。

    不久前的7月2日,欧洲田径锦标赛在赫尔辛基落幕之时,李宁公司就宣布:6月30日,李宁先生本人及李宁公司签约的叶琳娜·伊辛巴耶娃和安德烈亚斯·托希尔德森共同出席了李宁公司与欧洲L-FashionGroup共同召开的新闻发布会。这标志着李宁公司与LFG集团欧洲市场合作的正式开始,双方将通过优势资源的互补,共同拓展欧洲体育用品市场。李宁表示:“选择在欧洲有得天独厚优势的LFG作为合作伙伴,将使李宁欧洲市场的开拓事半功倍”。李宁甚至表示,“李宁品牌的欧洲业务也随之开启全新的篇章。”

    然而新篇章还没来得及书写,李宁就陷入了破产传闻的漩涡。

    据西班牙媒体报道,李宁“西班牙子公司”破产和业务重组的消息一出,其与西班牙多家俱乐部合作的协议就告作废。不少和李宁签订合同的俱乐部经理为其“子公司”破产而焦头烂额,有的球队刚刚进入今年的赛季准备阶段,突如其来的消息让球队陷入困境。报道称,李宁公司2004年开始与西班牙俱乐部展开合作,提供设计和制作专业球衣。西班牙出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制服也是由李宁公司提供的。

    为了击破破产传闻,7月9日,李宁集团在给《国际金融报》发来的声明中进行了澄清,明确注明破产的公司仅是西班牙授权商,并声称签署的俱乐部都是以其自身名义,另外,李宁集团“正积极协助授权商解决破产后遗留的问题,包括协助其赞助的俱乐部获得装备”。

    对于“破产”可能造成的影响,李宁指出,至2011年,李宁牌海外市场生意占比为1.9%,对集团的影响有限。

    突困需等待

    “李宁西班牙子公司破产”的传闻虽被澄清,但它充分说明,李宁的欧洲新篇章的书写,还远远不到时候。

    对此,李宁公司也颇有“自知之明”,其在声明中表示:“如集团早前公布,集团将会聚焦发展核心中国市场。国际市场方面,则将会在风险可控的方式下进行探索。”

    这意味着,李宁打造国际品牌、大力拓展国际市场的梦想,依然停留在初级的试探阶段。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李宁陷入内外交困,不是偶然,有其深层因素。有观点就表示,目前李宁所遭遇的困境,表面上是巨大的库存和营销无力所造成的。或者说是战略不清晰造成的,又或者是由单店盈利能力下降造成的。

但这只是揭露出了李宁公司的某些问题,远远未触及李宁公司的核心问题。那么,李宁公司究竟遇到了什么问题?
    从深层次来说,中国的市场环境已和从前大不相同,但李宁没有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没有启动新的行之有效的营销模式,其新战略未能切合市场实际。其次,李宁在实施转型和创新发展的关键时候,缺乏关键性人才。这是李宁真正的问题所在。这是造成李宁无法顺利转型的重要因素。

    日前,为了解决人才问题,为了实现顺利转型,为李宁服务了多年的一批老臣纷纷离职,而李宁本人也亲自出山,试图收拾“旧山河”,效果会如何,尚待时间检验。(来源:国际金融报)

    链接:

    李宁西班牙授权商破产转型90后被称最大败笔

    刚刚经历了换帅风波的李宁体育(02331.HK,下称“李宁”),又面临着海外市场的“风波”。

    李宁公司方面昨日对《第一财经日报》确认,由于西班牙授权商LNPLUSIBEROAMERICAS.L.(下称“李宁授权商”)经营不善,现金流断裂,无法继续维持业务,以致申请破产。

    在国内体育品牌中,李宁一直是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的表率。本来就受制于阿迪达斯、耐克等国际大品牌,此次西班牙风波无疑为李宁的国际化战略也亮起了“红灯”。

    败走西班牙

    多家西班牙媒体8日报道称,李宁授权商破产使西班牙众多体育俱乐部无法得到比赛装备来应对下一个赛季。受到损害的主要是萨拉戈萨、拉斯帕尔马斯、塞尔塔维戈和维尔瓦等足球俱乐部,以及马拉加、卡哈拉伯拉和巴达罗那约文图特等篮球俱乐部。塞维利亚队和学生队则在李宁上周五宣布业务重组之前便已经废除了双方的协议。还有媒体调侃,这些俱乐部的球员需做好裸体登场的准备。

    不过,李宁公司方面对记者称,李宁授权商以自身名义签署了一些俱乐部的赞助,和李宁总部没有直接关系。而西班牙篮协因为一直是和李宁公司直接签署协议,因此,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李宁公司还称,目前正在积极协助李宁授权商解决其破产后的遗留问题,包括协助其赞助的俱乐部获取装备,不影响2012~2013赛季正常使用。

    从海外业务仅在李宁总收入占比约为1%的份额来看,即使失去了西班牙市场,对集团生意影响也不大。但关键之道体育咨询公司CEO张庆认为,此事对本土品牌的国际声誉会造成损失。

    西班牙这个国家在李宁的国际化进程中尤其具有重要意义。李宁的奥运之路就是从1992年西班牙巴塞罗那奥运会开始的。2001年,李宁首家海外品牌形象店于西班牙开业。2007年,李宁一举拿下西班牙奥委会,西班牙篮球队也曾穿过李宁赞助的服装登上世锦赛最高领奖台。

    北京奥运会前后,市场上还流传着一句话“中国穿NIKE,西班牙穿李宁”,足见李宁在西班牙受到的热捧。

    西班牙当地媒体称,“李宁”响亮的名字曾在西班牙体育服装界畅通无阻,李宁还在巴塞罗那和瓦伦西亚都建立了物流中心。
但随着西班牙经济危机的深入,李宁授权商显然遭遇难以弥补的财政赤字,以至于最终走向破产。    
    国内知名体育用品公司李宁真可谓屋漏偏逢连夜雨,颓势的国内市场的痛苦尚在消化之中,海外拓展也遭遇不顺:7月8日,多家西班牙媒体报道称,在西班牙注册的“李宁体育服装公司”已宣布破产。虽然李宁公司于9日下午发出媒体澄清声明,称所谓李宁在西班牙的子公司是李宁集团在西班牙之授权商,并非李宁西班牙子公司。但不可否认的是,李宁国内外的拓展,皆不顺利,遭受内外之困。

    受此不利消息影响,7月9日,李宁的股价大跌5.95%,以4.58港元收盘。    

    “破产”不逢时

    欧洲“李宁子公司破产”的传闻真可谓“不识时务”。

    不久前的7月2日,欧洲田径锦标赛在赫尔辛基落幕之时,李宁公司就宣布:6月30日,李宁先生本人及李宁公司签约的叶琳娜·伊辛巴耶娃和安德烈亚斯·托希尔德森共同出席了李宁公司与欧洲L-FashionGroup共同召开的新闻发布会。这标志着李宁公司与LFG集团欧洲市场合作的正式开始,双方将通过优势资源的互补,共同拓展欧洲体育用品市场。李宁表示:“选择在欧洲有得天独厚优势的LFG作为合作伙伴,将使李宁欧洲市场的开拓事半功倍”。李宁甚至表示,“李宁品牌的欧洲业务也随之开启全新的篇章。”

    然而新篇章还没来得及书写,李宁就陷入了破产传闻的漩涡。

    据西班牙媒体报道,李宁“西班牙子公司”破产和业务重组的消息一出,其与西班牙多家俱乐部合作的协议就告作废。不少和李宁签订合同的俱乐部经理为其“子公司”破产而焦头烂额,有的球队刚刚进入今年的赛季准备阶段,突如其来的消息让球队陷入困境。报道称,李宁公司2004年开始与西班牙俱乐部展开合作,提供设计和制作专业球衣。西班牙出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制服也是由李宁公司提供的。

    为了击破破产传闻,7月9日,李宁集团在给《国际金融报》发来的声明中进行了澄清,明确注明破产的公司仅是西班牙授权商,并声称签署的俱乐部都是以其自身名义,另外,李宁集团“正积极协助授权商解决破产后遗留的问题,包括协助其赞助的俱乐部获得装备”。

    对于“破产”可能造成的影响,李宁指出,至2011年,李宁牌海外市场生意占比为1.9%,对集团的影响有限。

    突困需等待

    “李宁西班牙子公司破产”的传闻虽被澄清,但它充分说明,李宁的欧洲新篇章的书写,还远远不到时候。

    对此,李宁公司也颇���“自知之明”,其在声明中表示:“如集团早前公布,集团将会聚焦发展核心中国市场。国际市场方面,则将会在风险可控的方式下进行探索。”

    这意味着,李宁打造国际品牌、大力拓展国际市场的梦想,依然停留在初级的试探阶段。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李宁陷入内外交困,不是偶然,有其深层因素。
有观点就表示,目前李宁所遭遇的困境,表面上是巨大的库存和营销无力所造成的。或者说是战略不清晰造成的,又或者是由单店盈利能力下降造成的。但这只是揭露出了李宁公司的某些问题,远远未触及李宁公司的核心问题。那么,李宁公司究竟遇到了什么问题?
    从深层次来说,中国的市场环境已和从前大不相同,但李宁没有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没有启动新的行之有效的营销模式,其新战略未能切合市场实际。其次,李宁在实施转型和创新发展的关键时候,缺乏关键性人才。这是李宁真正的问题所在。这是造成李宁无法顺利转型的重要因素。

    日前,为了解决人才问题,为了实现顺利转型,为李宁服务了多年的一批老臣纷纷离职,而李宁本人也亲自出山,试图收拾“旧山河”,效果会如何,尚待时间检验。(来源:国际金融报)

    链接:

    李宁西班牙授权商破产转型90后被称最大败笔

    刚刚经历了换帅风波的李宁体育(02331.HK,下称“李宁”),又面临着海外市场的“风波”。

    李宁公司方面昨日对《第一财经日报》确认,由于西班牙授权商LNPLUSIBEROAMERICAS.L.(下称“李宁授权商”)经营不善,现金流断裂,无法继续维持业务,以致申请破产。

    在国内体育品牌中,李宁一直是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的表率。本来就受制于阿迪达斯、耐克等国际大品牌,此次西班牙风波无疑为李宁的国际化战略也亮起了“红灯”。

    败走西班牙

    多家西班牙媒体8日报道称,李宁授权商破产使西班牙众多体育俱乐部无法得到比赛装备来应对下一个赛季。受到损害的主要是萨拉戈萨、拉斯帕尔马斯、塞尔塔维戈和维尔瓦等足球俱乐部,以及马拉加、卡哈拉伯拉和巴达罗那约文图特等篮球俱乐部。塞维利亚队和学生队则在李宁上周五宣布业务重组之前便已经废除了双方的协议。还有媒体调侃,这些俱乐部的球员需做好裸体登场的准备。

    不过,李宁公司方面对记者称,李宁授权商以自身名义签署了一些俱乐部的赞助,和李宁总部没有直接关系。而西班牙篮协因为一直是和李宁公司直接签署协议,因此,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李宁公司还称,目前正在积极协助李宁授权商解决其破产后的遗留问题,包括协助其赞助的俱乐部获取装备,不影响2012~2013赛季正常使用。

    从海外业务仅在李宁总收入占比约为1%的份额来看,即使失去了西班牙市场,对集团生意影响也不大。但关键之道体育咨询公司CEO张庆认为,此事对本土品牌的国际声誉会造成损失。

    西班牙这个国家在李宁的国际化进程中尤其具有重要意义。李宁的奥运之路就是从1992年西班牙巴塞罗那奥运会开始的。2001年,李宁首家海外品牌形象店于西班牙开业。2007年,李宁一举拿下西班牙奥委会,西班牙篮球队也曾穿过李宁赞助的服装登上世锦赛最高领奖台。

    北京奥运会前后,市场上还流传着一句话“中国穿NIKE,西班牙穿李宁”,足见李宁在西班牙受到的热捧。

 西班牙当地媒体称,“李宁”响亮的名字曾在西班牙体育服装界畅通无阻,李宁还在巴塞罗那和瓦伦西亚都建立了物流中心。但随着西班牙经济危机的深入,李宁授权商显然遭遇难以弥补的财政赤字,以至于最终走向破产。    

    国际化道路搁浅

    2000年,时任李宁总经理的陈义红提出了“国际化”的目标。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后,李宁曾一度被全球运动品巨头定义为一个来自中国的挑战者。

    不过,对于李宁曾经大胆的开拓和创新,一位从李宁离职的前高层对记者这样说:“李宁(公司)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

    据介绍,李宁的国际化渠道共分为三类模式:一类是以西班牙为代表的欧洲“授权商”,一类是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东南亚自营优势品类店,还有一类是收购国外电子商务公司、进行网上产品研发和销售的美国模式。

    不过李宁公司高举高打的国际战略并未为其赢得正能量。从签约的体育明星来看,要么过气,要么影响力不够,而匹克这样的二线品牌却能拿下NBA。

    还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国际化战略的实施,李宁品牌最具特色的民族色彩已经被淡化。

    李宁国际化的愿景是2009~2013年,为国际化准备阶段;2014~2018年,为全面国际化阶段。现在看来,第一阶段的准备期非但没有让李宁找到国际化的突破口,反而国内市场也面临份额不断萎缩的局面。

    当李宁公司一心要把产品卖向全世界时,安踏、361等本土体育用品企业高速发展,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品牌也开始在中国发力,强势占领一线城市。李宁丢掉了市场第一的宝座。

    此外,转型“90后”,被认为是李宁众多策略中的最大败笔。

    在李宁东区零售市场工作多年的一位人士还对记者说,渠道问题也是越来越严重。李宁的很多优秀产品通常陷入铺货率不足的境地。

    国际局面还未完全打开,本土优势正慢慢失去。李宁的尴尬就像悬在半空中的气球,上不去也下不来,甚至还有爆掉的危险。

    李宁欲重整国内市场

    国内改革

    张志勇的离职被认为是此前品牌重塑失败的表现。面对此前改革遗留的后遗症,李宁公开了最新的“拯救”措施。

    李宁表示,最新的改革措施将会分三步进行。“第一阶段措施公司已着手展开,包括重点关注零售终端销售及清理渠道存货、改善产品和运营的成本结构、加强组织和执行能力、改善渠道效率、盈利能力及业绩表现、聚焦核心产品和国内市场,以及加强品牌投入和改善营销效率。”

    一名长期跟踪李宁的业内人士指出,李宁目前的问题在于库存积压严重,财务上极为吃紧。李宁年报数据显示,2011年全年平均存货周转天数为73天,较上年的52天增加21天,几乎比周转速度最快的安踏体育多出一倍,高企的存货令李宁不胜其扰。
年报显示,李宁2011年存货为11.33亿元,比2010年的8.06亿元增长40.64%。另外李宁2011年零售店铺达8255间,净增340间,经计算单店收入为108.16亿元,同比下降9.68%。此外,较高的库存令李宁2011年存货拨备增至1.88亿元,较2010年同期大增63.48%。

    清理库存成为李宁如今不得不走的一步。“只有在库存清理干净,保证了渠道健康之后,才能再谈其他规划,不然一切都是空谈。”该业内人士表示。

    在解了燃眉之急之后,李宁长期的改革也逐渐清晰。

    第二阶段定于2013年至2014年实行,而现已处于试行阶段,包括改善供应链管理、营销和产品规划模式、提供更多一流的产品及客户体验。

    第三阶段定于未来2至4年实行,并已经在规划中,计划将重点改造业务模式以提高公司和渠道的利润结构、在产品及消费者品牌体验上更切合市场需求,以及在提高零售效率和现金及投资回报率上打造良性循环。

    此次李宁的最新规划也被解读为TPG介入管理层之后做出的重要变化之一。2012年1月,李宁向私募股权基金TPG和投资公司GIC发行5年期年利率4%的可转债;与此同时,李宁一年内短期银行贷款同比增长168%。李宁2011年融资成本同比增长90%。其中,TPG曾经介入过物美超市、达芙妮等企业,通过管理介入,一度帮助达芙妮业绩大幅提升。

    前述业内人士指出,此次的改革极有可能是由李宁刚刚引进的战略投资者进行操刀。根据TPG与李宁签订的条件,TPG有权提名两位非执董进入董事会,并有权提名一位董事(或其他独立非执行董事)担任审核委员会、提名委员会及薪酬委员会成员,以及有权提名两位执行董事担任执行委员会成员。如今,李宁宣布TPG成员金珍君将与李宁一起负责CEO的职务。

    独立分析人士马岗指出,李宁最早的时候,其问题是高层决策方向不统一,执行不坚决,后来库存问题、经销商渠道、品牌价值问题、营销问题都显现出来了。现在李宁重组高层团队,就是试图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思想和方向统一了,才能解决好行动和执行的问题。下面需要关注李宁团队如何执行回归专业体育,从产品和渠道上配合专业体育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