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标引发我国蜂蜜行业重新洗牌

    最新全国玉米报价 最新全国大豆报价 最新全国食糖报价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所长助理、北京中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彭文君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透露说,今年11月1日,蜂蜜国家强制性标准将在流通领域实施。新标准规定,凡是标称“蜂蜜”或“蜜产品”的蜂蜜制品,不得添加任何果葡糖(浆)、蔗糖、葡萄糖、氯霉素等工业生产物质。这一新国标的施行,将引发我国蜂蜜行业进入新一轮的洗牌。

    事实上,早在今年3月1日,蜂蜜国家强制性标准就已在生产领域实施。而该强制标准的出台,源于我国蜂蜜产品出口受挫事件。2003年,欧盟要求蜂蜜中氯霉素的检出量不得超过0.1PPB,这一标准几乎限制了我国所有蜂蜜产品在欧盟的出口。

    蜂蜜出口受挫

    我国是蜂产品生产和出口大国,蜂蜜出口主要销往欧盟、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据彭文君介绍,我国蜂蜜平均年产量达25万吨,年出口约12万吨,内销约13万吨,年均创汇约1亿美元。

    但是在2003年初,欧盟以我国蜂蜜含有的氯霉素等抗生素超标为由,中止进口我国蜂蜜。欧盟国家的许多商场陆续将中国蜂蜜撤下柜台,停止销售;已运抵欧盟国家的中国蜂蜜被执行退货。

    同时,日本、加拿大、美国等国家也加强了对中国蜂蜜的检验。据有关机构统计,2003年我国蜂蜜出口仅7万多吨,创汇约7794万美元,同比下降约20%。

    欧盟提出的标准,是蜂蜜中氯霉素检出量不得超过0.1PPB,即10万吨蜂蜜中氯霉素的含量不得超过1克,这个标准比原先严格了100倍。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中国蜂产品协会常务理事王勇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这相当于在一个100米长、100米宽、10米深的游泳池中盛满蜂蜜,只要滴入一滴可忽略不计的氯霉素,这批蜂蜜就是不合格产品。”

    旧版标准漏洞

    订立技术标准、构建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国际竞争中各国保护本国弱势产业的主要措施之一。谁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谁的技术成为国际标准,谁就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我国蜂蜜产品出口受挫事件,再次凸显出我国在相关领域标准制定的滞后局面。

    有专家指出,我国蜂蜜出口困难,既有国外苛刻标准的影响,也有我国标准自身的原因。原有的我国蜂蜜标准,是根据国外的标准制定的,没有自己的依据。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标准与国外已不能做到完全接轨。制定的依据不同或者有些标准在我国缺失,为我国出口蜂蜜产品埋下了隐患。

    此外,在我国的蜂蜜标准中,有些指标比国外指标还苛刻,这又人为造成了我国蜂蜜成本的增加。据有关方面的调查显示,国际上的蜂王浆产品有98%是中国生产的,但是我国蜂王浆标准中的PP3指标是由日本制定的。日本规定,出口日本的蜂王浆中PP3需达到2.0。而中国的蜂王浆标准却把PP3达标条件定为大于2.0。但是其他一些国家,仅仅要求蜂王浆的PP3指标达到1.8。这导致我国蜂王浆产品的生产成本增加,降低了产品的竞争力。

    另据了解,欧盟早在1998年就把包括氯霉素在内的农产品禁用药品名单提交中国,但遗憾的是,这份名单并未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因此,“氯霉素残留”根本就没有写进我国的蜂产品卫生标准;在遭禁以前,我国蜂蜜质量监控没有氯霉素检测。2003年,欧盟开始正式启动新的农产品禁用药名单,中国蜂蜜出口受挫也就在所难免了。

    行业现实困难

    彭文君说,虽然我国从事蜂产品加工、经营的企业为数不少,全国大概有上千家,但普遍规模较小,产值上千万元的已经算是大企业,上亿元的可谓凤毛麟角。低水平重复生产现象在蜂蜜行业内仍然较为普遍。

    此外,我国的养蜂业目前还是手工作坊式,从生产到流通处在无序状态。彭文君介绍说,我国的槐花蜜是一种优质蜜,一般三五年才能收一回,但市场上在许多收不到槐花蜜的年份却冒出大量槐花蜜;在中国农科院蜜蜂所周围,有40多家打着中国农科院旗号销售蜂蜜产品的门市部,但其中只有两家跟农科院蜜蜂所相关。

    有关专家也指出,不仅是蜂蜜,我国农产品安全生产体系、检测检验手段、质量控制体系都没有建立起来。直到目前,农产品的内检和外检仍是分开的,相互难以协调,不能发挥检验检疫、质量监控的整体功能。国内农产品在生产、流通和质量安全管理上与国际市场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据了解,蜂蜜中的氯霉素主要来自于蜜蜂得腐烂病时,蜂农喷洒的氯霉素药物残留。彭文君说,我国应立即停止开发、生产、销售和使用含有氯霉素等药物的蜂药,尽快开发、使用中草药、无污染的蜂药及其他生物方法解决蜂病问题。

    彭文君还进一步指出,加入WTO后,我国的农产品生产已经不能再延续传统的生产模式,而是应该顺应国际市场潮流,建立完整的、规模化的、科学的“绿色生产模式”。同时,我国也要加紧相关标准的制定,努力使我国的标准符合国际市场的要求。

    新国标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蜜蜂产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南京老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蜂产品协会蜂蜜专业委员会起草的GB18796-2005《蜂蜜》强制性国家标准于2005年10月26日由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批准。

    蜜蜂所党委书记王勇是参与制定者之一,据其介绍,该强制性国家标准是对2002年版推荐性国家标准的修订,适用于所有的蜂蜜,包括各种直接食用的蜂蜜。新国标与2002年版标准相比,其主要不同之处是由推荐性标准改为了强制性标准,同时还对不同的品种提出不同的蔗糖含量要求,也增加了蜂蜜的真实性要求,修改、增补了常见单一花种蜂蜜的感官特性。

    王勇说,蜂蜜产品强调的是纯天然性,新标准明确了这一真实性要求,即蜂蜜中不得添加或混入任何淀粉类、糖类、代糖类物质;不得添加或混入任何防腐剂、澄清剂、增稠剂等异物。如果在蜂蜜中添加其他矿物、生物或其提取物、分泌物、工业生产物质,不应以“蜂蜜”或“蜜”作为产品名称或名称主词。

    彭文君认为,目前,我国蜂蜜行业良莠不齐、市场尚不规范。新的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出台,将促进行业内的整合、竞争、洗牌。经过充分竞争,产业集中度会迅速提高,那些质量过硬、具有品牌知名度的企业最终将赢得市场。

    执法体系保障新标准实施

    欧盟禁止进口中国蜂蜜,给中国蜂蜜行业上了一课。业内以欧盟关门为转折点,开始关注行业内存在的诸多问题。专家指出,从蜂蜜出口受阻到新国标的施行,对我国蜂蜜行业来说无疑是得大于失——失去的是暂时的市场,而得到的却是长远的利益。经过蜂蜜市场遭禁的阵痛,蜂蜜行业艰难而又历史性地完成了从被动的出口受阻,到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源头整改的过程。众多蜂蜜生产企业在出口受阻的艰难局面中,逐步建立起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推动了我国蜂业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变革。

    在农产品卫生安全技术的研究方面,目前我国还比较落后,有不少标准没有建立起来。已有的标准与国际标准差距较大,不适应国际市场的新形势。有关专家呼吁: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标准体系,并且严格按照标准进行不折不扣的监督检查。只要把质量卫生安全搞好了,加上传统优势的发挥,我国的“菜篮子”产品就能抓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大好机遇,在国际市场上真正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