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东大街将建成精品商业街区

        西安市东大街正式进行改造,这是西安旧城区最后一条开始改造的主干道。改造后的东大街整体风貌如何?在对历史街区的改造中,如何处理改造与保护、历史景观与商业形态、区域发展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引起业界关注。

  “走,逛东大街走!”无论是地道的西安人还是慕名而来的外地人,东大街都是西安最有名的、最商业的、曾经最繁华的大街。这条承载了几代人购物记忆的“西安第一商街”——东大街,正在进行改造。建成后的东大街将大大提高通行能力,综合环境媲美南大街、北大街和西大街,成为古城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记者采访了解到,西安对古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改造遵循“保护为先、连片开发”的原则,但存在特色不够鲜明、商业形态不成熟等问题。

  提升东大街商贸竞争力

  东大街位于西安老城区,明城墙内,西起钟楼,东至东门,全长约2.2公里,是西安最繁华、最主要的商业区域,也是西安城墙内最后一条进行大规模提升改造的轴线大街。

  此前,东大街存在的基础设施老化、交通拥堵、环境质量差等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严重影响该地段发展的瓶颈。

  为进一步延续和提升东大街的商业氛围,稳固其“西安第一商业街”的商业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其商贸竞争优势,西安市东大街开始展开大规模综合改造。

  据介绍,本规划的定位为打造以旅游、商贸为主、具有历史记忆的西安市精品商业街区。

  在未来建设中,不仅要优化东大街商业环境,更要更新东大街的商业业态;不仅传承东大街历史文化,还要留住东大街的历史记忆;同时,改善东大街城市配套,提升东大街的整体风貌。

  交通是东大街改造的重点之一,据了解,东大街的道路会被设计为综合性主干道。规划中显示,东大街改造将部分新规划项目机动车出入口设置于背街,减少机动车出入口对东大街的冲击。结合近期项目规划用地范围,调整三处规划道路红线,结合现状建设情况调整一处规划道路红线,疏通五条道路。

  此次规划对建筑高度有严格要求,会分为9米控制区、12米控制区、24米至36米控制区。钟楼至东门城楼通视走廊宽度为50米,通视走廊内建筑高度不得超过9米。

  留下更多的老字号

  根据规划,东大街建筑主色调为灰色和土黄色。灰色、土黄色赋予建筑厚重、沉稳的色彩感受,体现东大街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东大街建筑辅助色为棕色和赭石。棕色和赭石赋予建筑庄重、高贵、典雅的色彩感受,强化东大街厚重的历史氛围,在细节中创造出有时代气息的建筑形象。

  东大街建筑点缀色为红色、青色、白色。红色提取了钟楼、鼓楼等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要素,具有强烈的建筑标示性;青色是城墙、城楼以及东大街民俗传统建筑的色彩要素,呈现平和,沉稳的色彩感受;白色是容易搭配的点缀色,容易与其他色彩相适应。根据规划,改造后的东大街将建成商贸服务区、中心商业区和市级商业中心,还将成为旅游服务区,保留其现有特色,以小型店面为主,大型商场作为支撑。

  而很多市民关注的东大街地标建筑,规划部门表示,作为老字号,允许其自行改造,比如西北眼镜行、五一饭店、大华饭店这些企业,允许自己拆迁重建,让更多老字号留在东大街。

  改造后的东大街,既能让外来游客感受到西安的商业文明,同时又是消费购物和休闲娱乐的地方。将来的东大街,不仅是一条历史之街,还将是西安地区最好的时尚之街,最能体现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一面。届时,大家依恋的东大街将依然是名品、名店云集的一条商业街,也是一条古城文化和商业文化最佳结合的商业街。

  “棋盘式”布局

  西安以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和种类繁多的文物古迹,成为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随着“皇城复兴”计划的提出与实施,近年来,西安市对老城区内的历史街区进行了逐渐修复与整治。

  西安市明城墙内以钟楼为中心点,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分别为东、西、南、北四条大街,是西安城市的主线。按照“皇城复兴计划”,老城区将形成以钟楼为核心的商圈,实现“购物、商务酒店、金融证券、餐饮、文化娱乐、休闲健身、观光旅游”等功能。

  同时,老城区内人口将逐步下降,西安市行政中心和火车站进行北迁,以实现每日出入城区人口数量降低,固定人口由现在的40多万降到25万。老城原则上“只拆不建、多拆少建”,保留原有城市功能,城内交通将过渡到以步行为主,辅以轻便简捷的电瓶车等交通工具,以确保城市历史文脉传承并提供老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0多年前,西安完成了南大街的改造,1998年北大街开始改造,2007年西大街改造竣工。这种以主干道改造为核心的“棋盘式”布局特色鲜明。

  改造后,北大街在建筑布局上着重空间秩序,建筑风格突出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再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基础上保持历史文脉,改善旧城的城市景观。

  南大街则成为西安金融业密集度最高的区域,在1公里的街道上,几乎集中了西安主要的金融机构。

  西大街已建成仿古一条街,形成了多家古香古色的商场。

  正在改造的东大街,将建成容纳各类服饰、餐饮、电器等专卖店的西安特色步行街。

  特色街区“褪色”

  记者采访了解到,西安市的历史街区改造已初具规模,并形成了功能区划较为鲜明的架构,但在改造过程中,存在缺乏特色、未实现差异化发展等问题。

  西大街曾是西安市最为繁华的商业街区,这里浓缩了西安商业的传统特色,同时集中了钟楼、鼓楼、城隍庙等名胜古迹,而同盛祥的牛羊肉泡馍、德发长的饺子宴、贾三灌汤包、桥梓口贾永信、王魁腊汁肉夹馍等西安传统小吃也汇聚于此。

  经过改造的西大街,新建筑和原有建筑形成统一的仿唐风格,均为朱红色的横梁,青灰色的屋檐,这样的建筑风格与西安的历史文化背景相适应,体现了古城西安的文化和风貌。

  然而,经过数年运营,西大街的商业模式发展并不尽如人意。除了距钟楼最近的几家商场有较高人气,商业项目大多成绩平平,更多的项目仍处于招商状态。

  陕西省社科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宝通认为,西大街的设计初衷是以仿唐风为主要特色的“唐人街”,但目前街区只有建筑是仿唐的,在经营方式上缺少“唐式”特色。比如,酒店可提供仿唐服务、小巷子行车可尝试使用拉车、轿子,商场内的工作人员可着唐装为大众提供服务,因为只有“表里如一”,才能区别于其他商业形态。

  陕西省房地产研究会会长王圣学指出,西安市一些历史街区进行改造期间,既要容纳百货商业,又要形成景观特色,还想保留原有商业资源,更要承载交通容量,结果导致在业态选择、招商引资方面,缺乏独具特色的规划;西安旧城区内大型商业体多,因为分工及特色不明确,导致西大街、北大街在旧城改造完成后,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商业地位。

  理好三种关系

  谈及历史街区的改造,多位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专业人士均表示,在对历史街区的改造中,应该处理好改造与保护、历史景观与商业形态、区域发展与城市规划三方面的关系。

  首先,改造历史街区在大兴土木建造仿古建筑的同时,更应该对那些成片的古民居和商铺进行保护。以明城墙为分界的西安市旧城区内文物古迹与旅游景点多,商业形态多样化。

  其次,寻求历史景观展示与商业形态发展的结合点,也是历史街区改造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西安在城市建设中应该遵循新旧分制的原则,就是把城市的经济、政治热点建设在新城区。比如,大型商业综合体需建在人员相对集中的新城区,而老城区则需在加以保护的基础上发展观光旅游业。这样一来,既能缓解老城区的交通、人流压力,又能保存老城区自然平静的生活风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刘克成如是表述。

  最后,在不同街区的区域性发展与城市整体规划中,既保持一致性又寻求特色,是历史街区改造的新课题。西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不能在大拆大建之后,成为建筑风格雷同的现代新区,而失去最能代表这一城市的鲜明特色。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认为,西安是千年古都,又是一个现代化城市,在城市规划中,应当在不同区域各展风采,传统老街区发挥历史文化资源集聚优势,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新城区要突出城市功能定位,合理科学地解决人居、交通、商业、休闲等多种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