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青岛商业大事记 香港路将有更多高端百货

五年青岛商业大事记 

  ■2002年,以利群、维客为代表的本土商业,以佳世客为代表的外资公司争相选点开店。崂百、北方国贸、崂山商贸三家统一行动,三家联合做大做强李村商圈。  

  ■2003年,世界商业头号巨头沃尔玛加入台东商业战团。阳光百货开业,商场3万平米。利群集团销售额突破33亿元,跻身中国企业500强,崂百集团正式更名为维客集团。

  ■2004年,利客来购物中心开业,总营业面积达7万平方米,单店规模岛城最大。

  ■2005年,维客集团销售额20.60亿元,综合经济效益稳居岛城同行业第二名、全国50强。利群集团再次入选中国企业500强。

  ■2006年,泰国正大易初莲花青岛店开门纳客。大连大商集团麦凯乐青岛总店在一个建筑面积近11万平方米的建筑上开业。国际高档百货商场借道海信广场老店入青。

  ■2007年,利群多家大型综合商场开业。维客集团以胶州购物中心开业为信号,宣布进入第二轮扩张期。利客来郊区乡镇卖场三店齐开,加紧建设新店。

  王立宇:香港路商圈将有更多大型店

  记者:从2002年到2007年,青岛的百货业有哪些突破性发展?

  王立宇(市经贸委副巡视员):这五年,是我市商贸流通经济整体进入发展速度加快、结构优化的新阶段,也是青岛百货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时期。伴随着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进入全国千亿元城市俱乐部(2006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跃升到1006.6亿元,是全国第13个过千亿元的城市),我市百货业的发展发生了质的飞跃。突出表现在:经营管理方式方面,实现了由传统百货商场向现代百货店发展的新转变。经营定位方面,百货店出现精品型、时尚型、品牌型等不同类型的细化和升级。在区域布局方面,呈现了向高端区域聚集和扎堆的趋势。如在香港中路商业中心,在目前已有的阳光百货、麦凯乐和巴黎春天的基础上,海信广场奥运店正加紧建设,另有2个新的百货店项目即将落户。

  记者:青岛百货业目前在国内处于什么位置?

  王立宇:目前我市百货业的发展水平,在国内二线城市中属于一流的。

  记者:还将有什么大动作?

  王立宇:今后五年,市经贸委计划通过选商引资、内生发展等方式,在香港中路等区域再发展2-3个国内外知名百货店项目,彰显高端百货的聚集作用和特色效应。同时还将加强商业智能技术在百货业的应用和推广,提高百货店的信息化、现代化管理水平等。
 
  相关报道:青岛李村商圈一尺柜台日进“千金”

  今年31岁,在李村商圈工作了11年的牛卫青如今是品牌珠宝“潮宏基”设在崂山百货购物中心内珠宝销售店的店长。“感觉就像从车站开出的火车,能明显看到速度在逐渐加快。”牛卫青形象地说,青岛百货业这五年里的发展正像火车的提速,可谓是每年都有非常明显的变化。仅以李村商圈内百货商场中珠宝市场为例,目前在崂山百货、利客来、北方国贸三大商场内的珠宝品牌至少有六成是这五年内进入的。

  五年前:盼“万元大单”

  牛卫青告诉记者,“潮宏基”是最早进入崂山百货的珠宝品牌之一。2003年,原来是崂山百货员工的她被这家珠宝品牌聘用负责柜台销售。她清楚地记得,那时店长鼓励大家努力工作,体现销售成绩的最大目标就是能卖出一件标价万元的钻饰或珠宝。

  “当时我们的柜台面积只有30多个平方,其中铺货的产品价格主要集中在五千元以下,而当时销售出去的大多是一两千元的货品。”牛卫青说,如果哪一天有一件标价万元以上的货品卖出,那绝对是特大新闻,大家甚至在顾客走后,还要对顾客的身份猜测一番。

  如今:争抢“李村商机”

  “现在,万元以上的客单对我们而言已习以为常。”牛卫青说,李村商圈的购买力近几年提升很大,推动商圈百货商场的经营档次不断提升,吸引国内外中高端品牌商品争相进入。比如在崂山百货内,目前汇聚的珠宝品牌已达到了13家。

  “以店长的身份来判断,我感到目前的经营与五年前相比压力要大出许多,毕竟竞争对手的数量和水平已不能同日而语,但效益却比五年前也有了翻倍增长。”牛卫青说,五年前,他们的月营业额为10万元,而现在平均达到了30万元,甚至按柜台的长度来计算,一尺柜台日进账能有千元。

  李村周边的城市化进程还有很大发展空间,而由此带来的城市商业需求同样潜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