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皮尔伯格电影《太阳帝国》中译本出版
1987年将好莱坞名导演斯皮尔伯格吸引到上海,并以其为蓝本拍摄了同名电影巨片的英国布克奖提名小说《太阳帝国》中译本日前由上海译文出版社正式出版。译者董乐山是曾译有《西行漫记》、《苏格拉底的审判》等名作的知名翻译家,该书也是他1999年逝世前的最后一部译作。昨天下午,“董乐山与《太阳帝国》”研讨会在上海译文出版社召开,陈子善、吴劳、丹燕、江晓原等人共同就董乐山生前人生经历和他这部译作的文学、历史价值进行了讨论。
并不真实的“自传”
专栏作家何平表示,他觉得《太阳帝国》就是一部英国版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讲述在各种意识形态都崩溃之后,一个孩子对世界的平复;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江晓原对作品中的英国小男孩倾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日本零式飞机的场景记忆犹新,认为这其实包含了一种当时人对现代主义的自然仰慕,纯文学的作品应该就像这样,摈弃一些“爱国主义”之类意识形态的影响;作家程乃珊说,书中关于外侨在龙华集中营饥饿、缺水的历史描写,给读者补了关于战时上海侨民生活的重要一课。
陈丹燕则以她2005年去伦敦演讲与一位叫孟丽的英国老人交谈所得,指出书中几点不尽完美之处:孟丽是出生在上海的英国人,1953年才回到英国。她讲上海时,高兴得脸也变得好像是中国人了。后来才知道,她的爷爷奶奶就是中国人,她是个混血儿。她说自己当年与巴拉德关在同一集中营里,年龄也差不多。“孟丽认为《太阳帝国》很糟糕,它的几处描述都错了,但现在它却成了解释当时在东方的英国人生活的权威,‘我从小生活在愚园路,经历和巴拉德很相似。但事实上集中营里的英国人非常痛恨日本人,因为我们觉得一个东方民族欺侮了西方民族,我们的傲慢受到了侮辱。另外,当时英国的孩子都是由中国的保姆‘阿妈’带大的,但这本书最后把中国‘阿妈’写成了一个到英国人家里去偷东西的人,还扇了英国孩子一巴掌。这不真实,这巴掌就像打在我的脸上一样,它伤害了我们和中国阿妈之间的感情。’”陈丹燕因此认为作者的原始记忆在他写这部作品时已经多多少少有些被破坏,很多细节出于想象。“巴拉德称之为‘自传’其实是很聪明的说法”,但孟丽也赞赏巴拉德在这本书中冲破了属于他自己民族的意识形态和民族主义骄傲,完全表现出一个孩子对战争的本能反应。
董乐山的启蒙影响
该书译者董乐山1946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创作和翻译都很拿手。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在昨天的讨论会上介绍说,1940年代的上海,董乐山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麦耶剧评”。他以“麦耶”笔名崭露头角时,还不到20岁,文风的犀利使他成为当时上海影剧界风头出尽的人物。
出版人陆灏借钱钟书曾经形容翻译家林纡的话“每一个翻译家也就是他本民族里的一个先知”形容董乐山,总结他翻译的作品都有“反独裁、反专制”的主题,“这对中国思想启蒙的影响非常大。”
何平也称赞董乐山对老上海店名、路名的熟悉程度和翻译的准确性让今天的年轻译者们望尘莫及,但他也认为董乐山由于不懂桥牌,对与之相关处译得稍不准确。
《太阳帝国》简介
作品的主人公杰姆本是一个快乐的英国男孩,住在上海英租界。抗日战争爆发后,杰姆和父母失散并流落街头,接着被关入日本拘留营,开始历尽磨难的坎坷生活。作者英国作家J.G.巴拉德1930年生于上海,他的父亲是在中国经商的冒险家,他们一家住在当时属于上海英租界的今新华路上。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开始进攻设在中国的西方国家殖民地,并将这些殖民地内的西方公民圈入集中营。巴拉德就在设于苏州的集中营里度过了他的少年时期。直到1985年,他才将这段早年的历史写成自传《太阳帝国》。该书名列20世纪100部最优秀的小说前20名,也被誉为英国描写战争最好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