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邮报:喝进口葡萄酒成中国新富阶层新时尚
美国《华盛顿邮报》2007年1月27日文章:进口葡萄酒——中国新富阶层之时尚(莫林?樊/Maureen Fan)
城市葡萄酒消费浪潮汹涌,价格本身就是魅力
北京——位于50层的一家私企俱乐部内,在一间木头装修、仅对会员开放的酒吧里,来自北京一家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律师姚毅(Yao Yi),身体微微前倾,轻轻晃动手中的酒杯,慢慢品着产自华盛顿州2003年的梅鹿辄红葡萄酒。
“这个时间太短了,所以不可能是法国产的。这里没有澳大利亚的,或许我们能够选出新西兰的,两地的很接近。”在北京首都俱乐部的一次葡萄酒盲品比赛上,姚毅笑着说。比赛最后,姚毅和她的朋友们不仅猜出了这是美国酒,还因猜对酒产年代而为自己小组多得了五分,同时也为日益增加、受过良好教育的中国葡萄酒一族赢得了更多信誉。
五年前,姚毅对进口葡萄酒产生了兴趣。现在,当她把那帕谷(Napa Valley)最好的葡萄酒和澳大利亚布诺萨谷(Barossa Valley)葡萄酒做比较时,酒评家罗伯特?帕克(Robert Parker)的评酒标准在她口里显得那么熟练。仅新年前后,她就花2100美元买了14瓶法国波尔多葡萄酒。
过去却不总是这样。事实上,在正式场合,许多中国消费者喝葡萄酒,有时一口就干掉满满一杯,就像喝中国粮食酿造的白酒一样。在中国大部分餐馆里,葡萄酒还不流行。与啤酒和其他酒精饮料相比,葡萄酒价格依然偏高。
可如今,价格也成了葡萄酒魅力的一部分。
北京一家房地产公司的市场策划经理周宁(Zhou Ning)说:“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喝起了葡萄酒,因为这代表了一种时尚,也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在他们公司的广告上,经常会有一对饮葡萄酒的夫妇或手持一杯葡萄酒、悠闲而又妩媚的漂亮的女郎。周宁认为:“在广告中出现葡萄酒是因为我们想给潜在的客户提供这样一个信息:住在我们公寓的人士优雅而有教养。他们很注重生活品质。”
中国的城市中产阶级正在增长,尽管准确数字很难得出,但据专家估计,中国有50万人年收入达到6万4千美元。同时,北京和上海新富阶层的品位也助长了各式奢侈品的销售。
根据近期《上海日报》援引中国海关数据的报道,仅2006年前九个月中国进口葡萄酒的数量就猛增了91%。本月在北京的一次会议上,行业专家指出在2004至2005年间,葡萄酒的消费量上升了13%,达到5亿6千4百万瓶。葡萄酒进口量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来自澳大利亚、智利和其它地方的6000加仑袋的散装酒而导致的。据专家介绍,这些进口酒随后和当地成分勾兑,然后打上中国的一些驰名商标以瓶装销售。
中国最大的葡萄酒进口和销售商——精品葡萄酒公司(ASC Fine Wines)的合伙人和主席圣皮儿(Don St. Pierre, Sr.)说:“这是目前流行的奢侈品现象的一部分,像男人喜欢买杰尼亚(Zegna)西装,而女人喜欢买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包一样,因为它们一直风靡世界。这一潮流源于新兴的中产阶级,然后慢慢向上影响最富阶层。”
随着葡萄酒演变成为最时尚的一种标志,MBA的学生开始学习如何鉴赏葡萄酒,高层管理者询问如何建造私人酒窖,品酒逐渐从纸上谈兵到实战演习,一时间人们趋之若鹜。
像离天安门广场不远的“天地一家”(Tian Di Yi Jia)类高档餐馆,为顾客提供各种风味、味道醇厚的橡木桶装葡萄酒。顾客通常到贵宾室仔细品位。店主罗伯特?周(Robert Cho)还能为客人推荐鲜鲍鱼、大闸蟹腿或话梅山药该配什么酒最好。
本月初,当一位上海金融企业老板的秘书从上海打电话为老板定餐时,罗伯特?周向她推荐的酒式露莎圣达美隆村香宝庄干红葡萄酒(Chateau Chambeau Lussac St. Emilion),或菜单上最便宜的126美元一瓶的沙榭庄园干红葡萄酒(圣朱利安)(Chateau Gruaud-Larose Sarget de Gruaud-Larose St. Julien)。店里最昂贵的酒要数宝物隆——1994年柏图斯(Pomerol, a 1994 Petrus),售价高达每瓶2154美元。
“来我们这里的中国顾客有一半对葡萄酒不太了解,”周介绍说:“他们知道法国的拉菲庄(Chateau Lafite)、玛歌庄(Chateau Margaux),但是对美国加利福尼亚或是澳大利亚的葡萄酒却一无所知。人们把拉菲看作是一个基准,像劳斯莱斯、迪奥等一样。他们买葡萄酒就像是买手表和汽车一样。”另外的一半中国顾客则对进口葡萄酒十分了解,周说,“因为他们在国外留过学,有一个好的职位,知道葡萄酒是西方饮食文化的一部分。”
在中国出售的大部分瓶装葡萄酒售价都在5美元以下。根据法国葡萄酒展销会(Vinexpo)织者提供的最新数据,在2001-2005年间,这一类葡萄酒仅增长了大约19%,而售价在5美元以上的葡萄酒同期却增长了86%,10美元以上的葡萄酒增长则高达110%
葡萄酒能提高人们地位,这个作用使它在中国做生意必不可少的招待上俨然成了一种工具。
“在中国面子是很重要的。葡萄酒则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旨在世界范围内促销法国食品和农产品的法国食品协会(Sopexa)北京办事处经理亚历克斯?雷米(Alex Remy)说,“很多人买葡萄酒就是为了显示身份,不仅买的人觉得体面、要送的人也感到脸上有光。”
2002年,当评酒师赵凡(Zhao Fan)为朋友和熟人第一次举办私人评酒会时,仅有7人参加,可现在,他却不得不限制参加人数了。赵凡说:“四年前,参加的人员来自不同行业:电器设备公司,法国保险公司或媒体等。他们对葡萄酒有很深的了解。这些人月收入达7000到8000元(897-1026美元),在当时是很高的。现在,来参加评酒会的人更多了,但不是所有人都对葡萄酒有很深的了解。有些人不知道用手握住杯柄,而直接拿手握住杯身。他们有的在国企工作,有的是大学教师或学生。”赵自己在北京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一门很受欢迎的葡萄酒鉴赏课程。
十年前,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来华的美国葡萄酒代表团成员之一的斯蒂芬?雷斯(Stephen Reiss)认为,尽管有例外,但是中国几百家新葡萄酒厂中有很多家产的酒不符合西方公认的标准。从那时起,中国葡萄酒价格提高。但路还很长。雷斯说:“葡萄酒的包装和展示抬高了它的价格点,这又进一步拉大了它与同类饮品间的距离。价格点在5美元不好,实际上20美元又不好。”
“从国家方面来说,重质量轻数量的激励措施不够;从社会方面来说,批评不好做,似乎接受也难。”雷思是被雇来评论中国葡萄酒的。他回顾说,当自己提交一篇报道后,和他一起工作的西方联络员会说:“我不知道这个怎么能用。你能不能重新再写一下,不要这么激进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