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鞋类等企业关闭或搬迁 国家政策是主因
当美国出现工厂生产线停产情况时,往往会出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在中国,则在发生相反的情况。
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以及新劳动法等众多不稳定因素的组合,正蚕食中国制造业腹地的利润。数百家、可能会达数千家工厂将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关闭,或离开此地。珠三角制造出中国逾四分之一的出口商品。
部分工厂迁徙内地。其它则计划迁往如越南等国,当地的劳动力更为廉价。
但分析人士表示,企业的这些动向相当程度上契合中国政府推动经济沿价值阶梯爬升的国家政策。广东昔日引导了中国的改革,现在它正在引导中国制造业的格局改变。
中国与其他快速发展的工业化经济类似,正逐步了解到,不能依赖生产廉价、简单的商品与他国竞争,同时这种生产还是以高消耗日益昂贵的原材料,如石油和铁矿石等为代价的。国家决策者急于发展更为有效和高附加值的产品,籍此迎来更加可预期及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这些正在关闭中的工厂事实上是创造性消灭的牺牲品,”咨询人士EdithTerry表示,他在今年2月公布有关珠三角变革的一份报告。
尽管广东贸易厅表示,珠江三角洲即将关闭的工厂不到300家,但业界的估计称,这一数字可能高达1.5万家。政府表示,其中绝大多数为劳动密集型、小型或中型金属或塑料产品、玩具、服装和鞋类制造厂。
其中约90%为港资或台资企业,这就可以解释那里的业界机构为何大声疾呼减免成本激增的严重负面效应。
“就像是一场海啸,”香港工业总会的陈镇仁表示。
政策施压
但这些强烈呼吁根本未被理睬。随着投入成本的增大,中国政府希望国内工业较发达地区,摆脱低端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