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广东皮”遇到“晋江皮”


      近日,广东18家鞋革生产贸易企业在广东省皮革协会理事长王建新的带领下,来到了晋江。

  当“广东皮”遇到“晋江皮”,双方发现,虽然“广东皮”主攻国外市场,“晋江皮”以内销为主,但同样作为国内重要鞋革生产基地,广东与晋江的鞋革行业却遇到了相同的发展瓶颈:鞋革产业基地急需转移,环保问题亟待解决。在相同的瓶颈面前,“广东皮”与“晋江皮”能否寻找到共同合作的空间呢?

  闽粤两省

  可联合转移产业基地

  “泉州的鞋革行业正在积极筹划一件事:产业基地的集体转移。”在与广东皮革协会的座谈会上,福建省鞋业协会副秘书长陈践道出目前泉州鞋革行业的最新动态。

  陈践表示,泉州鞋革行业产业基地的集体转移,不只是企业与协会的想法,相关政府也非常支持。他介绍,工人紧缺、土地资源有限等,让泉州的鞋革企业不得不考虑把生产基地转移到中西部乃至海外,独留企业总部在当地。

  “但目前产业基地的转移面临一个问题:单个企业转移,往往优惠条件不够,经常有些招商条件没法实现。因此,我们考虑集体转移,把整个产业链的生产部分都集体转移出去,一落地就能够投产,而且能争取更多优惠条件。”陈践介绍,福建省鞋业协会已经组织企业考察了江西、湖北等几个省的几个工业区,如果两个省能够联合起来一起去谈,相信优惠条件更多,说不定国家也会给一些优惠政策。

  “产业基地的转移也是目前广东鞋革行业的热门话题。”陈践的一番介绍,引起了广东皮革协会各会员的共鸣。该协会理事长王建新介绍,目前产业转移已经被广东政府提到了日常议程,但广东政府更提倡“省内转移”。希望能在广东省内找一块面积大的土地,容纳鞋革行业的若干个企业。

  会上,陈践还向广东省的兄弟企业提供了一个信息,目前泉州的一些一线企业例如安踏、特步、鸿星尔克已经都在省外设厂,但不到5年,新基地又出现了“用工荒”。所以陈践也建议广东的鞋革企业,学习台湾的“候鸟模式”,考虑“海外转移”。

  “经过考察,东南亚和中美洲是比较合适的地方,可以跟当地政府合作设一个基地,通过这个基地把我们的半成品输送过去,进行合成,请当地国家出口,来解决外贸壁垒的问题。”陈践建议道。

  皮革要环保,需要大投入

  就皮革的环保,晋江源泰皮革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志明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国家环保要求日益提高,制革行业的污染问题如何妥善解决?”

  “环保问题也是广东遇到的一个很头疼的问题。”王建新介绍,广东的佛山、江门、东莞附近都有一些老的制革工业基地,但目前都在萎缩或者面临迁移,老的基地不能再扩大,新的基地很难批,现在制革业也是一筹莫展。

  “从广东省经贸委到省环保总局到我们协会,大家都提一个观点:就是搞一个工业园,靠近沿海一带的地方,搞一块比较大的地,一个工业园,十家八家企业能进去,集中治污。”王建新介绍,但这个想法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前两年广东在江门市靠近沿海的地方,拿下了3000多亩地建集控区,但后来由于资金供应不上来,后期的污水处理跟不上,加上土地分配上的纠纷,现在基本上已经停顿下来无法继续建了。

  “制革行业肯定会有污染,但是所产生的污水也一定能处理掉,只要企业舍得投入,肯下大力气治污。”江门市蓬江区康溪皮革制品厂董事长王根保表示,尽管环保的投入,有可能会导致成本的上升,但是只要生产出来的是环保皮,相信价格多增加几角钱,鞋企也能接受。

  广东“皮”优势:信息

  晋江“皮”优势:品牌

  据悉,在广东的鞋革总产值中,出口量占了70%。但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以来,出口碰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出口形势日益严峻,让对外依存度过高的广东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流’。”王建新介绍,在这种背景下,不少广东鞋革企业打算将部分外销份额转向内销,而晋江的鞋革企业以内销为主,广东协会此次来晋江考察,就是为了寻找合作空间,开拓国内市场。

  名家皮革就是目前正在积极“由外转内”的广东鞋革企业之一。该公司总经理孙宁介绍,他们以前只做外销,而近两年打算将20%的份额转为内销,晋江这个市场就是其目标之一。

  孙宁表示,晋江以生产运动休闲鞋为主,与名家皮革长期以来生产的皮鞋是完全不同的路线,如果合作,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我此行也是想引导晋江鞋企用我们提供的花皮,我们可以扩大国内市场份额,晋江鞋也会更显特色。”孙宁表示。

  在王建新看来,广东与晋江的鞋革行业还有很多可以合作的地方。广东作为国内乃至全世界的重要鞋革生产基地,每年都有国际性的展会,国外最新的信息都会很快就传到广东来,开发和创新能力比较强。“所以,在原材料的开发方面,我们可以给晋江提供很多建议和信息。”

  但他同时也表示,广东的贴牌加工已成为开创品牌、开拓市场的一个“包袱”。“然而晋江却有众多‘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比如安踏、特步等等。”王建新说道,这是广东需要向晋江鞋革企业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