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渝中区2015年建成长江上游金融制高点

   渝中区,重庆人心中挥之不去的古老情结。在重庆人心中,到了渝中就是“进了城”,在外地人眼里,渝中就是重庆繁荣的象征。而金融业一直在渝中的繁荣历史中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角色。2007年初,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重庆要打造长江上游金融中心,而渝中区也顺势而为,锐意进取,提出在2015年抢占长江上游金融制高点,将渝中打造成我市的金融核心区,并在解放碑营造出一条“西部华尔街”。

    金融起源在渝中——

    金融中心历史追溯至1904年

    渝中区地处长江、嘉陵江交汇处,两江环抱,形似半岛,山水相依,水天相映。全区水陆域面积23.71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8.54平方公里,辖12个街道办事处、76个社区居委会,户籍人口60万,常住人口70万,日均流动人口30万人次左右。作为重庆的“母城”,三次建都、四次筑城,历史悠久,是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红岩文化的发源地,是重庆文化的“根”和“源”。

    2007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9.5亿元,完成区级财政收入16.3亿元,实现商贸销售总额72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07.5亿元,二、三产业比重9.1∶90.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美元。作为重庆都市发达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渝中区具有“四中心、两高地、一枢纽”地位。

    重庆的金融历史源远流长。早在1904年,西南地区首家银行——浚川源银行在渝中区建立,随后中国银行(前身为大清银行)、普丰银行、重庆聚兴诚银行、美丰银行、中和银行、交通银行等相继落户解放碑打铜街附近,当时被称为重庆的“银行街”;陪都时期,国民政府“四行一局”的总部及大批外地金融机构迁至重庆,到抗战胜利时,约有250余家银行坐落于解放碑附近,占当时国统区银行数的1/4;解放初期,渝中区作为西南军政委员会的驻地,是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渝中区一直以来都有“银行比米铺多”的说法。

    金融核心在渝中——

    聚集全市90%市级以上金融机构

    记者了解到,渝中区作为重庆市的金融核心区,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优良的金融环境吸引着各类金融机构。多年以来,渝中区坚持金融业首位意识,以“金融发展无小事”的高度共识,大力培育金融产业,特别是随着解放碑CBD建设的强力推进,各类金融机构加速在渝中区集聚发展,初步形成了以三大金融监管机构的派出机构为核心,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重庆市分行为主体,证券、保险、期货和其他非金融机构共同发展,功能较为完善,辐射服务全市及周边地区的现代金融体系。

    据渝中区金融工作办公室介绍,随着全市及全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渝中区金融业得以加速良性发展,在加大产业贡献、增强集聚度、发挥中心效应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金融产业增长势头强劲,金融市场初具规模。2007年,渝中区全年金融业实现GDP44.8亿元,同比增长18.4%,占全区GDP279.5亿元的16.03%;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1343.4亿元,同比增长7.5%,占全市的20.16%;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2052亿元,同比增长18.6%,占全市的39.48%。全区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达21.9亿元,占全市总保费收入125亿元的17.52%,同比增长45%。证券业实现营业收入为10.7亿元,同比增长110%。与此同时,外汇交易、期货、信托等市场也逐渐繁荣壮大,金融业已经成为渝中区加快发展的龙头产业。

    中外金融机构趋之若鹜

    根据渝中区政府的统计,目前渝中区已集聚了全市90%以上的市级金融机构,汇集了全市所有的票据(专营)机构、网上信用拆借、债券回购、现券买卖资格的金融机构,全区金融机构控制的金融资产占全市金融总资产的90%以上。香港上海汇丰银行、香港东亚银行、荷兰银行、渣打银行、加拿大丰业银行、新联商业银行等6家外资银行及美国利宝互助财产保险公司、中新大东方人寿保险公司、中美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等外资保险公司选择落户渝中,并绝大部分入驻了解放碑CBD。截止到2007年底,渝中区已拥有市级及其以上金融机构69家,占全市76家的91%。其中,9家为全国和地区性总部,9家为外资金融机构,是重庆乃至西部地区金融机构数量最多、品种最齐、质量最好、层次最高的地区。

    2007年,受重庆统筹城乡配套改革实验区、重庆市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及出台相关配套的金融业扶持政策等多重利好因素刺激,中外金融机构看好重庆发展前景,纷纷来渝设立分支机构,解放碑CBD更是中外金融机构入渝发展的首选之地。据渝中区金融办介绍,2007年新开业和迁入我市的10家金融机构全部落户到了渝中,其中8家入驻解放碑CBD。截止到2007年底,渝中区拥有市级及以上银行类金融机构19家、保险类金融机构27家、证券及其他非银行类金融机构23家。其中解放碑CBD内分别达到13家、19家和18家,金融核心区地位开始日益突显。渝中区金融办负责人范军表示,2008年,随着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的不断加大,直辖累积效应的逐渐显现,以及金融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渝中区对金融业的吸引力将更强,中外金融机构入驻势头趋旺。“据目前掌握的情况看,预计今年还将会有花旗银行、新加坡华侨银行、大华银行、恒丰银行、三峡银行、生命人寿、人民人寿等金融机构来渝中设立分支机构。”

    金融生态环境全市最优

    渝中区金融办表示,近年来,渝中区积极营造最适宜金融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在政策环境上,打造形成了全市最优的“政策洼地”,在全面落实国家和全市有关政策基础上,配套完善了一系列支持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在产业支撑上,渝中区具有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中介服务、文化旅游、现代商贸、科技信息等在全市乃至西部处于领先地位;拥有全市分布最为集中、辐射地域最广的总部集群,目前,区域内纳税额1000万元以上的总部企业82家,亿元税收大楼6栋。在开放水平上,渝中区是全市国际化水平最高的城区,区域内入驻了除柬埔寨领事馆之外的所有驻渝领事馆,汇集了全市90%的世界500强企业、达79家,是重庆乃至西部获取国际最新资讯的“桥头堡”。

    在配套设施上,渝中区是全市商品流、信息流、人才流最富吸引力的“集聚地”,目前,重庆城际铁路中心、水上客运中心、公路客运中心在渝中,全市54%的公交线路起止点在渝中,10座跨江大桥与周边相连,6条轨道交通将交汇渝中,可以说,渝中区是全市交通网络最健全、出行最便捷的城区。同时,区域内还有占全市56%的9家三甲医院、全市最优质的基础教育学校和各类文化配套设施。在人才保障上,渝中区是全市人才最为富集的地区,目前,区域内金融从业人员达1.9万人,占全市40%。在金融安全上,渝中区是西部一流的金融“安全区”,搭建了公检法司强力配合的司法保障机制,构建了金融咨询顾问团等市区联手、银政联动的合作机制,2007年,全区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率不到6.4%。

    金融发展在渝中——

    2015年金融成第一大支柱产业

    渝中区政府表示,围绕市里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的目标,该区将本着“金融兴、渝中兴,金融强、渝中强”的理念,坚持建设发展与改革创新的统一,坚持金融核心区建设与中央商务区建设协调,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大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推动形成金融专业市场,力争到2015年,将渝中建设成为重庆市的金融核心区,形成集金融机构集聚中心、金融市场辐射中心、金融产品开发中心、金融人才汇集中心为一体的西部区域性金融制高点。

    渝中区金融办表示,根据全区的规划,到2015年,金融核心区内金融业实现增加值将达到85亿元,年均增长约18%;金融对GDP的贡献率提高到5.7%,金融业的税收贡献提高到35%,成为渝中区第一大支柱产业。市级以上金融机构数量增加到100家以上,金融从业人数5万人左右。

    根据历史发展状况和重庆市中央商务区的建设规划,解放碑CBD区域定位为区域金融机构总部集聚区、金融贸易服务区、金融配套服务区和传统金融交易市场所在地,为此,渝中区邀请到了全球最顶尖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机构——美国KPF公司操刀,为解放碑CBD设计了“西部华尔街”——解放碑金融商务街的方案。

    解放碑CBD建设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金犁表示,金融商务街是渝中区打造金融核心区的最重要项目之一,地处解放碑CBD内,从较场口延伸至小什字,总规模将达90万平方米,以打造中国“西部华尔街”为定位,计划2012年建成,成为重庆打造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新地标。届时,七栋新的摩天楼将由西向东崛起在解放碑,重新勾勒出渝中半岛波澜壮阔的城市天际线。整个建筑群最高点350米,最低180米。

    此外,金融商务街设计借鉴了伦敦、东京和新加坡等国际金融中心的空间理念,将打造一个“世界级”的城市景观。解放碑核心地段将拥有5米宽的景观绿化带分隔快慢车道,并通过修建城市公共绿地、邹容路景观大道、五一路阳光中庭、罗汉寺公园等拓宽城市立体空间,营造绿色人文景观,一扫解放碑以往的老式气息;在城市景观中还将修建地下车行隧道、南北向空中走廊和二层室内人行道,组成贯穿金融商务街的“空中步行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