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移植论坛上海召开

第三届惠氏亚太移植论坛近日在上海召开。与会人士针对肾移植术后如何改变移植免疫抑制剂使用现状以延长移植患者生存时间、改善生存质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据与会专家介绍,临床使用的免疫抑制药物主要有三类:一类是抗代谢药物,一类是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环孢素、他克莫司等,还有一类是Mtor抑制剂,如西罗莫司等。目前临床用药主要是这几类药联合应用。

    由于移植技术的提高和各类免疫抑制药物的使用,特别是环孢素等强效免疫抑制剂的出现,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下降,移植肾的短期存活率得到明显提高,但其长期存活率并未得到明显提高。目前全球移植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即是如何提高移植肾和移植受者的长期存活。

    移植肾丢失的主要原因是慢性移植肾肾病(CAN)和患者移植肾带功死亡。CAN主要是由于移植术后使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的肾毒性造成的,会使移植肾发生慢性且不可逆的硬化和纤维化,并最终使其丧失功能。因此,移植界迫切需要寻找一种肾毒性低的新型免疫抑制剂来替代CNI类药物。

    移植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肿瘤和心血管疾病。目前市场上大多数的免疫抑制剂都有增加肿瘤的危险性,因此需要寻找一种既有免疫抑制作用,又可以降低肿瘤和减少心血管疾病的新型免疫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