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低靡的破局之策 从商业地产开始

    泡沫与经济周期
                 
    任何投资载体都会有泡沫,这现象有点像烧开水,一旦给火,就开始有泡沫。一直文火下去,泡沫的持续时间就越长,但也总会有沸腾的时候,最终也会出现规律性的经济周期。一旦猛火,很快就沸腾,泡沫的产生就成倍数甚至几何倍数,长时间的沸腾,必然造成水份的快速蒸发,假如缺乏持续性的注水(信心崩溃或购买力透支),就会造成载体爆炸,这时候傻瓜都知道要调节,是关火还是改为文火,是不可回避的选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硬着陆和软着陆。

    由此可见,经济周期是不可避免的(也即市场不可能总是单边走向的),但周期的长短、激烈程度是可以调节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火候”和“水量”,假如火源过多过杂、水源增加量难以预期、调节人意见不一或水平有限,就会很容易造成破罐破摔、推倒重来,可持续性发展就成为“美酒加咖啡”的靡靡之音喽!

    这个时段以来的股市、房市,如果参加双人高台跳水,一定能拿奖牌。有人说,如果剔除工行、中石油等权重股的虚胖,上指已经跌穿20050606时988的点位,咱算不来。咱比较直观,以目前2400的点位,大略对应2006年底的水平,即使击穿2000点位,回到2006年平均点位1500点处筑底,那么,那些响应政府“价值、长线”号召的广大小伞,获利就基本回吐,比如中信证券,2006年均价大约15元,日前的加权价还在37元,似乎也死不了人,当然,咱还是希望2400点能成为阶段铁底。大盘也不可能咱一唱就牛或一唱就熊,只是想说明,资产价格即使回到2006年的水平,天塌不下来。

    深圳的房价出现高台跳水,但并没有跌穿2006年的平均水平,而上海、北京等地,还有相当的距离。如上海中外环明星楼盘“万源城”附近的某楼盘,2003年开盘时的价位大概是5000-6000一线、2004年到7000-8000一线、2005年到10000-11000一线、2006年到1300-14000一线、2007年到16000-17000一线,07年底08年最高的时候,还摸过18000的价格,但日前回落到16000的价位,这样的五年龄二手楼盘,即使回到06年的水平,心理冲击、市场影响到底有多大呢?(以上数据不大精准,仅仅是对街边房产中介挂牌的记忆。)

    导爹为什么总是钟情于2006年的那场雪呢?政府对房产的调控,以2005年的三道圣旨(“新、老国八条”、“国六条”)为标志,考虑到房价上升的惯性和通涨因素,2006年的房价,应该比较符合政府的心理底线,一旦跨越这根底线,投资人离弃信用、金融机构出现危机、建材行业低迷等等情况,不是不可能出现的。

    所以,只要知道水已经在沸腾时,揭盖、调火候、加水等等事情,不会没人干的。再说了,市场上就不可能有只升不降的投资载体,否则谁不发财?!这时候现金为王的狂逃和就地卧倒的傻蹲,说不上谁更高明些。咱就是傻蹲的“爱国者”,因为咱相信,天塌下来,先砸到的总是个子高的和乱跑乱窜的。

    住宅和商业地产

    住宅和商业地产,本身就是孪生姐妹,通常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但事情或许会有例外,金枝和银枝(金太阳时代的“童话”人物)就是两重天的孪生姐妹。

    住宅是人的居住权问题,国民有吃有住,是每个国家(或政府)赖以存在的意义所在。房价的节节高,因素很多,其中,政府在廉租房(过渡型)、安居房(满足型)的缺位,造成行业的硬需求,是最大的影响因素之一。

    显然,政府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先期有重庆百亿准备购“死猪”改安居房的,日前又有广州“四年内完成七万多套安居房的”,相信陆续会有相关的“人居权”措施。如然,住宅发展商最终只能收缩到真正意义上的商品房(改善型、享受型)开发,和任志强大侠的“开发商只为富人服务”是相吻合的。一旦政府补缺措施落实,住宅的硬需求就会大幅度减缓,再大的人口红利,都无法构成对目前商品房价的利好,况且目前的商品房价的确偏高,回落势在必然。回落的幅度和持续时间,在国际大环境不是一路恶化的情况下,只能看政府、发展商、购房者三方的博弈结果,但2006年的那场雪,一定是一道不可跨越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