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安思危 关注辛集皮革业的市场变局(一)
东方不亮西方亮。就在国内皮衣市场持续萎靡不振之时,辛集皮商却在海外市场尤其是俄罗斯市场开辟出一片新天地。据介绍,从1998年15个商户打入俄罗斯市场至今,辛集皮革业的海外市场开拓战果颇丰。全市在俄直销企业有270家,大众化的绵羊皮服装在俄销售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年销售服装达400万件之多。欧美、东亚市场辛集人也开始涉入,有7家企业在西欧北美注册了公司,十几家企业的产品打入日本和韩国市场。2001至2003年,皮革业出口创汇分别为1.17亿美元、1.64亿美元和3.33亿美元,年均增长50%以上。
在外贸持续增长的带动下,辛集皮革业的产业规模和水平不断提高。数字显示,2003年注册企业达1341家,其中规模以上149家,全市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达49.1亿元。目前,全市已有16家企业通过国际质量体系认证;36个品牌的皮装获准佩挂中国真皮标志;4家企业获准佩挂“真皮标志生态皮革”标识,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束兰、西曼皮装被评为全国十大真皮衣王,并先后被评为河北省著名商标。
居安思危:单腿跳能否延续皮都辉煌
尽管海外市场“淘金”让辛集皮革企业赚得钵溢盆满,但辛集皮革业在国内市场上近乎集体失语的表现让一些人产生了怀疑:辛集皮革是不是不行了?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是辛集市的领导和皮革业的业内人士从怀疑中看到了近年来单靠抢滩海外所带来的隐忧。市委、市政府专门组织人员对皮革业的现状进行了一次认真、全面的调查研究。反思从上到下展开,从市领导到企业经营者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对照科学发展观,“单腿跳”能否让辛集皮革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事实让辛集人更加清醒:在近几年长期依赖海外市场的情况下,辛集皮革业市场单一化倾向日益严重,全市800多家皮衣厂90%是完全靠外贸,仅有10%的企业在做内贸生意。而且在外贸市场上,虽然欧美市场有所渗入,但基本上没有打开,这样辛集皮革很大程度上是吊在俄罗斯市场一棵树上。而俄市场又不规范,辛集皮商与俄罗斯做生意靠的是两国民间一直沿用的“灰色清关”这一风险系数极高的形式。
对“灰色清关”,辛集的皮商习惯称之为“包机包税”———货主只要向俄方的清关公司交纳一笔费用,自己不用和俄海关打任何交道,清关公司就会把所有俄海关的报关手续办好。俄海关委员会批准一批“清关公司”专为这种贸易履行通关手续,收取税款。因此这些货物绝不能与“走私品”相提并论。这种贸易形式手续简单,货量不限、税率比正式通关要低,所以中俄商人基本上都采用这种贸易形式。但它对中国商人最为不利的一点是,因为“清关公司”出于某种利益考虑,在货物通关后不给货主出具任何正式的海关报关单和税单,再加上俄政府部门之间互不通气,这就为俄警方随意查扣华商货物制造了借口。
辛集商人在俄罗斯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打击是在1998年,其时他们在莫斯科还立足未稳,“兵营”市场中辛集商人的货物便遭俄方查封库存拉货,并拍卖,损失高达数千万元。在以后几年中同样的事件屡有“上演”。2001年俄方的一次“封库”行动,虽然没有把货物拉走拍卖,但把仓库查封了几个月,对于皮衣这种时令性很强的商品来说,一旦过季就意味着其价格将大大缩水,最后商家无奈只好挥泪甩卖,损失也在千万元以上。
2002年,由于俄方海关的问题,包机停飞了几个月,使得辛集皮衣错过了销售的黄金季节,损失难以估计。2003年,据说是历年中损失最小的,但也大约有20多个架次飞机上的皮衣等货物被扣。
“必须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全面提高驾驭国内外市场的能力,否则,谁也无法预知市场的冬天会在何时降临。”反思,让辛集皮革业得出这样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