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皮革毛皮工业 优化升级铸就辉煌

  内容摘要:本文从经济类型、行业、出口、结构调整等方面回顾改革开放30年广东工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指出工业运行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工业高技术出口

    改革开放后,广东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和发挥国家赋予的各种优惠政策,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在实践中大胆创新,先行一步,实现了工业经济的跨越发展,广东全部工业经济总量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成为全国工业大省。

    发展成就及特点

    一、工业总体实力增强

    (一)生产能力大幅提高。改革开放前,广东工业产品生产相对简单,生产能力有限。经过30年的发展,很多产品生产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主要产品的生产能力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电子计算机、移动手机、VCD(或DVD)、复读机、MP3(MP4)等高新产品不断涌现。2007年与1978年相比,钢材、水泥、平板玻璃等产品的生产能力分别增长了32.4、28.1和157.9倍;彩色电视机、家用电冰箱等的增长更是在千倍以上;汽车、电子、家电等产品的生产,广东在全国甚至是世界上,都占有一定的份额。1978年广东汽车的产量仅占全国的2.1%,到了2007年这一比例提高到8.7%。2007年广东家用电冰箱、家用洗衣机的产品产量占全国的18.3%和6.4%,与1978年相比,分别提高10.8和6.3个百分点;彩色电视机占全国的42.8%,比1985年提高24.6个百分点。此外一些主要的原材料能源产品产量,所占份额也不断扩大。2007年广东钢材、水泥、发电量占全国产量的3.3%、7.2%和8.1%,分别比1978年提高1.6、1.5和4.5个百分点。

    主要产品产量及生产能力

    产品计量单位1978年生产能力2007年生产能力2007年产量

    生铁万吨77.93846.36749.17

    钢材万吨79.632660.352014.18

    水泥万吨451.4013145.009775.63

    平板玻璃万重量箱44.427057.966076.51

    汽车辆40351025050788971

    彩色电视机万台0.014539.113622.25

    家用电冰箱万台0.45*1372.00807.84

    家用洗衣机万台4.20*311.23246.05

    带“*”号为1980年数据。

    (二)生产规模迅速扩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广东工业产出快速增长,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7%。到2007年底,广东工业生产单位总数达到47.32万个,完成工业总产出60084.18亿元,为1978年的300.05倍,实现工业增加值14910.03亿元,占广东GDP的47.9%,所占比例提高了6.9个百分点。

    在全部工业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42289个,完成工业总产值55252.86亿元,工业增加值14104.21亿元,是2000年的4.12倍,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3.6%,2000-2007年工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速为22.4%(统计数据未作特殊说明,均为规模以上工业数据,下同);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和个体工业户达43.10万个,完成工业总产值7507.06亿元,其中个体工业户数有31.77万个,实现营业收入3997.01亿元。


    (三)工业从业人员大幅增长。随着工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工业领域所吸纳的就业人员迅速增加,广东工业企业不仅为本省富余劳力提供了就业岗位,而且还吸纳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劳动力就业。1978年,广东工业企业从业人员仅为120.35万人,到2007年,广东工业企业从业人员达1307.40万人,为1978年的10.9倍,从业人员占全国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16.6%,比1980年提高13.3个百分点。

    (四)国际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广东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和经营模式,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促进企业参与国际经济分工,提升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不断开拓国外市场,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加入WTO,进一步加快了外向型工业的发展,大大地提高了广东工业的外向度。2007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出口交货值21891.80亿元,为2000年的4.7倍,占广东工业总产值的39.6%,较2000年提高2.5个百分点,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的29.8%,出口规模居全国之冠。

    二、工业经济结构日趋合理

    (一)广东工业进入重化工业主导时期。从改革开放之初直到上世纪末,广东轻工业发展一直占据整个工业的主导地位。以“珠江水,广东粮”为特色的食品工业,传统的纺织服装及家用电器等轻工消费品工业快速发展,主导着上世纪80、90年代广东工业的发展。1978年,广东轻重工业的比例为52.6:47.4(按工业总产值计算),到1999年,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为54.2:45.8。进入新世纪后,广东适度加快重化工业的发展,以石油化工、装备制造及能源原材料等为代表的重化工业的迅速崛起,轻重工业的比例发生了变化。2000年,广东轻重工业增加值的比例为47.6:52.4,重工业首次超过轻工业。此后,重工业所占份额逐年上升,2007年,广东轻重工业增加值分别为5800.00亿元和8304.21亿元,轻重工业的比例为41.1:58.9。

    (二)各经济类型工业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之前,广东工业经济类型结构相对单一,国有工业和集体工业在全省工业中占有绝对优势,1978年国有和集体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的87.5%,其中国有工业占比为63.8%,集体工业占比为23.7%,是全省工业发展的主导力量。改革开放后,随着各种经济成份工业企业的迅速发展,其他各种经济类型的工业不断壮大,特别是“三资”工业的迅猛发展,逐步取代了国有工业和集体工业,成了推动广东工业发展的主动力。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工业中所占份额虽有所下滑,但生产总量仍然呈不断扩大的态势。2007年,广东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有1361个,比1978年的5015个减少3654个,完成工业总产值8603.94亿元,是1978年的65.3倍,约占全部工业的13.7%,比1978年下降49.5个百分点,2007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825.86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20.4%。

    改革开放后,集体工业在工业中所占份额虽呈下滑态势,但总量发展是先伸后缩,1978-1997年,集体工业生产总量不断增大,工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48.90亿元,发展到1997年的1584.61亿元。随着改革的深化,集体工业生产总量不断收缩,到2007年工业总产值只有521.63亿元,仅为高峰期1997年的32.9%,约占全部工业比重的0.8%,比1978年下降22.9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后,大量的港澳台及外资企业进入,“三资”工业企业逐渐成为广东工业的主力军。“三资”企业生产总量持续扩大,占全省工业的比例逐年上升,2004年达到高峰,当年“三资”企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63.1%。此后,该比例稍有回落,但生产规模仍然是各类型经济工业中最大的。2007年“三资”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5257.25亿元,占全省工业的58.5%。民营工业(私人控股)生产也取得长足的发展,2007年完成工业增加值3673.72亿元,占全省工业的26.0%,比2004年(开始民营工业统计年份)提高9.9个百分点。

    (三)大中型工业企业的龙头作用明显增强。广东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断深化企业改革,鼓励和扶持企业做大做强。2007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广东有大型企业383个,中型企业5657个,小型企业36249个,分别完成工业增加值4082.70亿元、5058.02亿元和4963.4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28.9%,35.9%和35.2%,与改革开放之初1978年的12.8%,11.6%和75.6%(按总产值计算)的比重相比,大中型企业所占份额明显上升。

    (四)工业生产门类齐全,行业主次分明。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02),全部工业划分为40个大类行业。2007年,广东工业生产涉及37个大类行业。其中,采掘业有4个,制造业有30个,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有3个。2007年,广东采掘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18.4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3%;制造业12253.01亿元,占87.0%;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232.78亿元,占8.7%。在37个大类行业中,增加值总量占全省工业的比重超过10%的行业有2个,即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007年,分别完成工业增加值2520.78亿元和1525.00亿元,分别占全省工业的17.9%和10.8%,是广东工业的主力行业。生产规模占全省工业比重在3%-10%之间的行业有: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7.7%)、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5.9%)、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5.8%)、金属制品业(4.5%)、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3.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3.6%)和塑料制品业(3.6%)。

    2003年,广东确定电子信息业、电气机械及专用设备和石油及化工为三大新兴支柱产业,确定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和建筑材料为三大传统支柱产业,确定森工造纸、医药和汽车及摩托车为三大潜力产业,统称九大产业。2007年,广东九大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9756.64亿元,为2000年的4.1倍,占全省工业的69.2%。其中,三大新兴支柱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313.78亿元,为2000年的4.3倍,占九大产业的64.7%,比2000年提高3.3个百分点,2000-2007年间的平均增速为23.2%;三大传统支柱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243.04亿元,为2000年的3.2倍,占九大产业的23.0%,较2000年回落6.1个百分点,2000-2007年间的平均增速为18.1%;三大潜力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199.83亿元,为2000年的5.2倍,占九大产业的12.3%,较比2000年提高2.8个百分点,2000-2007年间的平均增速为26.5%。

    2000-2007年间三大新兴支柱、三大潜力产业发展明显快于三大传统支柱产业,使三大新兴支柱、三大潜力产业的生产份额占九大产业的比重进一步上升。


    (五)装备制造业取得长足发展。装备制造业是指为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装备的各类制造业的总称。按国民经济行业划分,其范围应包括金属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机械制造业等七大行业中生产生产资料的企业,即七大行业中的重工业企业为装备制造业企业。它具有技术装备高,产业链长,带动能力强等特点。经过近3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广东装备制造业已具相当规模,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适度加快重化工业发展策略,进一步加快了装备制造业发展步伐,装备制造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2007年,广东共有装备制造业企业11142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6.3%,与2000年相比,新增企业7241家,从业人员417.51万人,比2000年新增就业岗位约264.64万个,占全省工业从业人员的31.9%,比2000年提高5.2个百分点。

    自2000年以来,本着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提高工业技术装备水平,夯实工业发展基础,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发展思路,广东装备制造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广东工业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2007年广东装备制造业工业企业资产总计达12828.07亿元,为2000年的4.3倍,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2.2%,比2000年提高11.5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4403.44亿元,为2000年的8.1倍,年均增长34.8%,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1.2%,比2000年提高15.4个百分点。广东装备制造业内部行业结构中,企业相对向产业层次高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集聚,2007年该行业的资产总计6879.22亿元,为2000年的4.7倍,占装备制造业的53.6%,工业增加值2167.64亿元,为2000年的8.1倍,占装备制造业的49.2%。近年来,随着汽车消费逐步为普通家庭所接受,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直接或间接带动了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与汽车产业密切相关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快速运行,2000年该行业增加值才为59.16亿元,2007年却达到689.88亿元,未考虑价格因素影响,年均增长达42.1%。

    (六)高技术制造业竞争优势明显。高技术制造业是改革开放后,随着IT产业及知识经济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产业。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高技术制造业发展已成为广东颇具规模和具有较高竞争力的产业。2007年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2883.08亿元,为2000年的4.18倍,期间年均增长22.7%,占全省工业的20.4%。高技术制造业具有研发投入高、技术创新能力强、产品更新升级换代快、产业层次高的特点,2007年高技术制造业R&D投入为174.36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2%,较同年全省水平高0.7个百分点,其R&D投入占全省R&D投入的比重达63.9%;新产品产值1779.61亿元,占全省新产品产值的38.1%,新产品产值率为12.1%,高于全省水平3.7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是广东工业中最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产业之一,产品外向度极高,2007年出口交货值为10722.90亿元,占销售产值的74.2%,高于全省水平33.7个百分点。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为顺应世界IT产业潮流发展,广东抓住机遇,适时跟进打造珠三角信息产业走廊,时至今日,珠三角高技术制造业已形成以深圳为“龙头”,包括东莞、广州、惠州、珠海、中山、佛山等市的高技术制造业产业带,2007年以上七市的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的94.0%,其中深圳的比重就达53.7%。珠三角不仅已发展成为广东甚至是全国最重要的高技术制造企业的聚集地,而且对于世界来说,珠三角也是重要的高技术产业产品生产基地。

    三、区域工业发展协调推进

    四大区域统筹发展,优势互补、协调推进的格局初步形成。珠三角地区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优惠政策,抓住机遇,工业经济迅速崛起,成为广东工业的中心。2007年,珠三角地区共有工业企业33608个,完成工业增加值11981.59亿元,占全省工业的85.0%。改革开放前,深圳、珠海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工业生产基本空白。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深圳已成为广东工业经济总量第一大市,有工业企业6875个,完成工业增加值3298.57亿元,占全省工业的23.4%,珠海工业在广东工业中同样举足轻重。此外,广州、佛山和东莞三市的工业经济总量也相对较大,分别完成工业增加值2410.83、2332.48和1430.60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7.1%、16.5%和10.1%。

    粤东、粤西和粤北山区承接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工业经济也有了长足发展。2007年,东、西两翼各有工业企业4275个和1971个,分别完成工业增加值601.40和677.95亿元,占全省工业的比重分别为4.3%和4.8%;山区的工业企业为4618个,完成工业增加值1156.69亿元,占全省工业的8.2%。

    四、工业主要产品多、优势行业突出

    所谓主要产品,是指广东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较大的产品。在目前工业统计的395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广东产品产量在全国该产品总产量中所占比例排名第一的产品有73种。其中,燃气热水器、电风扇、电饭锅、电话机、收音机、收录放音组合机、复读机、组合音响、黑白显像管等产量占全国相应产品总产量的80%以上;占全国总产量比重50%-80%之间的产品有牙膏、日用不锈钢制品、燃气灶具、房间空调、吸排油烟机、微波炉、家用电热烘烤器具、打印机、黑白电视、激光视盘机、电教设备、复印机械、钟、表。此外,广东的一些重要产品也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2007年,汽车产量为78.90万辆,钢材2014.18万吨,石油1261.13万吨。

    从工业大类行业来看,广东部分工业行业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具有明显优势。所谓优势是指广东某一行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相应行业工业增加值的比例在各省市区中最大。广东工业优势行业有: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家具制造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15个行业。

    五、名牌发展带动战略效果显著。

     自实施名牌发展带动战略以来,广东名牌产品生产企业不断增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2007年广东共有生产各类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产品的企业1585家,仅占全省工业企业数的3.7%,实现增加值2826.69亿元,占全省工业的20.0%,增加值率为26.8%,高于同年全省水平1.3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574.86亿元,占全省工业的18.7%;1585家企业中,亏损企业为145家,企业亏损面为9.1%,低于同年全省水平7.5个百分点*。显然,名牌和驰名商标企业产品,与普通工业企业产品相比,具有相对高的产品附加值及盈利能力。

    六、经济效益不断向好

    2007年广东省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180.19,比2000年提高54.06个点。列入考核七项指标中的核心指标一致向好。其中,劳动生产率为107880元/人.年,比2000年提高54029元/人.年;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分别为13.5%、117.4%和5.6%,三项指标比2000年分别提高4.4、22.9和0.5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为2.6次,比2000年加快0.8。

    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5081.88亿元,为2000年的4.9倍,其中利润总额3061.60亿元,为2000年的5.4倍,为1980年的246.1倍;税金总额2020.28亿元,为2000年的4.3倍。

    七、广东已成全国工业大省

    改革开放前,广东工业发展远不如江苏等省市,但改革开放后,广东工业抓住机遇,迎头赶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自1995年广东工业经济总量超越江苏(当时工业统计口径为乡及乡以上)充当全国工业“火车头”以来,广东全部工业经济总量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成为全国工业大省。

    2007年,全部工业总量广东第一、山东第二、江苏第三。从规模以上工业来看,山东、江苏的工业企业单位数分别有36145个和41841个,完成工业总产值分别为49873.00亿元53316.38亿元,增加值分别为14777.82亿元和12926.87亿元。工业企业单位数广东最多,江苏第二,山东第三;工业总产值广东最大,江苏第二,山东第三;工业增加值山东第一(山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2006年开始超越广东至今),广东第二,江苏第三。

    此外,广东工业还有多项指标居全国第一,反映资产存量的指标资产总计,2007年广东为39821.97亿元,高于江苏的38011.22亿元和山东的31944.91亿元。反映技术创新的R&D,广东为272.77亿元,高于江苏的190.67亿元和山东的164.19亿元。反映市场推广的广告费投入,广东191.77亿元,高于江苏的59.54亿元和山东的57.63亿元。反映对社会贡献的应交增值税,广东1583.61亿元,高于山东的1571.64亿元和江苏的1349.74亿元。

    存在问题及挑战

    (一)“瓶颈”制约频频再现。回顾三十年发展历程,制约“瓶颈”主要集中表现在交通、资源方面。改革开放的初期,

     由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问题较多,后随政府采取多种方式,大力发展公路建设,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建设,省内公路运输问题基本得以解决,其他运输网络建设也随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但随经济周期的发展变化,省际间大宗物资(主要是煤炭、原矿石等)的铁路运输或海上运输不足时有发生。能源、原材料基础工业随着重化工业的发展,处于中游产业的能源、原材料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如原油加工量2007年达2787.45万吨,为1978年的5.5倍,发电量2007年为2591.64亿千瓦时,为1978年的28.3倍,但总体上供需仍存在一定的矛盾,况且广东上游产业的资源存量先天不足,生产常常受制于人。特别是电力供应的不正常,使得某些地区部分企业不时出现“停三开四”或“停四开三”,严重制约了企业的正常运行。


    (二)环境问题不容忽视。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发展,广东工业发展取得巨大的成就,但环境问题方面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工业排放成了环境的主要污染源。2007年工业废水排放总量24.6亿吨,为2000年的2.2倍,工业废气排放总量16939.00亿标米3,为2000年的2.0倍,2006年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24.7万吨,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98.4%*。政府和业界早也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并且采取了强而有力的措施来重建环境,重建成本虽高,但亡羊补牢,犹为未晚。目前,更重要的是,严格规范工业排放标准,责令现有企业限期整改,严禁不达标新项目上马,同时大幅度提高相关违法违规处罚标准,相关违法违规处罚标准应能对企业起足够的阻吓作用,企业一旦受罚,不仅无利可图,而且还要付出更大的代价,与此同时,加强执法力度。

    (三)产业结构趋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反复出现。投资主体的投资属市场行为,长期以来,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投资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再加上地方利益机制驱动滋生的投资“饥饿症”,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项目频现。目前广东共有各类型国家级、省级工业园区及产业转移工业园就达118个,再加上地市级、县(区)级和镇村级的工业园区,多不胜数,其中部分园区缺乏合理规划,生产和服务不配套,产业结构定位趋同,对入园企业的技术要求不高,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明显,建成投产项目的生产能力无法充分释放,造成较大的资源浪费。2007年一些传统产品,如家用电冰箱、房间空调器、手机等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只为59.9%、76.4%和66.4%,能力闲置相对较大。政府虽然不能直接干预投资主体的投资,但可通过政策加以调节,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好各地工业园区的建设,园区的建设应注重特色,充分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另外还要通过必要的经济手段或行政手段的调控,理性引导投资流向,从而达到抑制投资“饥饿症”,防止低水平项目重复建设。

    (四)高技术制造业产品附加值偏低,核心技术环节薄弱。改革开放三十年发展,广东高技术制造业发展取得巨大的成就,已成为广东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企业普遍缺乏核心关键技术支撑,广东高技术企业大多从事低端产品的加工装配,高端产品不多,核心竞争力不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励的情况下,产品附加值不断走低。2000、2003、2004年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率分别为25.1%、23.6%和19.0%,增加值率呈逐年下滑态势,2005年虽回升到22.0%,但到了2007年增加值率又回落到19.5%,明显低于同年全省水平。产品附加值偏低,凸显了高技术企业缺乏核心关键技术支撑,高技术企业技术优势相对减弱。缺乏核心关键技术,不但制约了高技术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而且还会影响到依靠高技术制造业产品来装备的其他产业的发展。

     发展对策及思路

    (一)加大投入对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的研发。针对能源“瓶颈”制约,资源存量先天不足的缺陷,再加上广东人口众多,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能源的需求量会进一步增加。要解决能源“瓶颈”制约,短期来说,除了进一步加强对外联络,加大物资调运力度外,重要的是要探讨以合适的方式建立必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尤其是原油和煤炭的储备,逆经济周期操作,经济相对低迷时,增加储备,经济高涨时,增加市场供应,舒缓“瓶颈”制约。长远来说,更重要的是关注对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的开发利用,减少对传统常规能源的依赖。只有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力争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上突破,为可��生能源利用实现市场化提供基础技术支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能源“瓶颈”制约。

    (二)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长期以来,对经济增长起主导作用的是投资和出口。投资达到一定的规模后,要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投资,实在难以为继,同样,出口在达到一定的规模后,要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带来的问题也较多,如贸易纠纷等,要使经济增长步入健康持续发展的轨道,内需必须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政府一直在想方设法采取多种措施,启动消费,扩大内需。但总体上效果并不太理想,主要是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消费环境。依据现阶段实际情况,要启动消费应从如下两个方面入手。(1)尽快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为居民消费解除后顾之忧。面对复杂的就业市场,收入的不确定性,社保体制不尽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居民的消费意欲。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让居民放心消费的保证。(2)完善市场消费环境。目前居民消费已从以衣食消费为主逐步过渡到以住行为主,住房、汽车逐步成了消费的热点。以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比以前力度更大,时间更长,同时对消费环境的要求更高。如汽车消费需要相应燃油税的改革,停车场的建设等相配套;住房消费则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开发商的行业,保障消费者的权益等。只有完善了消费环境,才能顺利达到扩大内需,拉动增长的目的。

    (三)进一步推进名牌发展带动战略。激烈的竞争环境,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扬,中下游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再加上价格传导机制受阻,企业盈利减少,亏损增大,制约企业再生产的扩大。名牌产品是企业竞争制胜的法宝,是市场占有率的保证,是消费者的信心,具有相当强的价格转嫁能力,产品附加值高。显然,打造中国名牌,甚至是世界名牌,有利于提高广东工业企业的竞争力,扩大“广货”市场份额,稳定工业增长。

    (四)加强基础研发,力争主导行业关键核心技术上的突破。广东现有的产业结构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两大行业是广东工业的主导行业,以两大行业为中心,加大技术投入,集中攻关,寻求核心技术突破。既可从根本上解决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也可以大大提高行业的产品附加值,并且对促进两大行业以至稳定全省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均极为重要。因此,集中力量,寻求主导行业相关核心技术突破,增进主导行业的发展能力,抢占技术制高点,已成为高技术制造业甚至是整个工业的关键。

    (五)妥善处理处理好产业升级产业转移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层次过程中,尤其是当前实施的珠三角“腾笼换鸟”和东西两翼及山区的产业转移政策,政府相关部门应加以适当的引导和规范,严防产业转移在东西两翼及山区形成新的污染源。

    回顾过去,我们豪情满怀;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如今,广东工业已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广东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肩负起争当全国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的重任,率先发展,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