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中转站”做大了
在南京军区某防化团一营,营部三楼有一间不大的教室,4个用废旧床架焊制的书架上,5000多本图书整齐的排列着。每到晚上,教室里的几排凳子上总是挤满了人。这就是该团一营去年成立的小图书馆,而谁也没想到,它的前身,竟是官兵们自办的“图书中转站”。
交换图书为哪般——来自官兵的诉求
两年前,作为当时连队“图书中转站”的站长,一连五班长黄志福的内务柜里,随时都保有着20本左右的藏书量。
黄志福平时喜欢看书,也经常找人换书看。久而久之,他这便渐渐成为一个小型的“图书中转站”。
“其实这不该是我干的事,连队也有图书室,可那个图书室确实不吸引人。”面对大家给他封的“站长”称号,黄志福很自豪却更无奈。营连图书室的书都是清一色的“精装版”文学名著,或厚厚的理论读本;为了确保图书的整洁美观,一些连队的图书室常年都是“铁将军”把门。
“图书中转站”迅速蹿红,黄志福统计过,最多时他那存放了200多本书,把行李房里一个大箱子塞得满满的。
好书在哪里——红火背后的隐患
2007年,正是网络玄幻小说红极一时的一年,而这一年,一连指导员周黎明的柜子里,总是塞满了这样的小说。
“收缴的这些玄幻小说都是盗版的,印刷用的是小5号字,上千页一本,每本连续读几十天,都很难读下来。”周黎明说,这些小说很多都是非法出版物,沉迷于其中百害无一益。
一查这些小说的出处,很多都来自黄志福的“图书中转站”。
当指导员找到黄志福时,他也很无奈。毕竟,他只是个中转站,要让他对书籍进行资质审核,确实勉为其难。而且因为只是一种自发的交换、借阅,一些有价值的图书便经常在借阅过程中“遗失”,久而久之,造成参与交换的图书质量明显下降。
给“书市”上个“户口”——正规化带来读书热
去年底,在营里的帮助下,“图书中转站”走到了前台。虽然有了“户口”,但正规化后,图书馆会不会变得和连队的图书室一样,让人难以亲近呢?
营里打消了大家的疑虑,他们规定图书馆完全由战士自主管理,黄志福在官兵们的推举下担任了第一任营图书馆馆长。在图书的购买上,除了部分是由营连的专项经费支持外,主要是官兵自己募集。他们推行“每人花上20元,一年读上百本书”理念,鼓励大家买好书,存放到图书馆互相借阅。
大家参与,大家维护,不仅使图书馆的人气旺盛,许多好的读书方法和管理方法也开发出来。他们建立了严格的审核准入制度,给每本书都建立了身份证。一连大学生士兵王进还创造了一个规定:每人每天读同一本小说不得超过2小时,既避免沉迷其中,同时也改变了部分官兵读书只为追求情节,浅尝辄止的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