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走出去步入新阶段 书展江苏力量引人注目
【龙虎网报道】为交流而去,为合作而去。2009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于当地时间10月18日闭幕。中国首次成为这个具有“出版业奥运会”之称的书展主宾国,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风采,其中“江苏力量”更是引人注目——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以及赵本夫等多位江苏作家,在法兰克福国际书展的舞台上,为图书“走出去”做了最好的注解。
【交流对话篇】
演讲、论坛、对话、朗读会……
用多样方式“走出去”
铁凝、莫言、刘震云、余华、阿来、赵本夫、黄蓓佳、苏童、毕飞宇……百余名中国作家在法兰克福盛大亮相,他们展开了包括演讲、对话、论坛、朗读会等活动。江苏作家们用自己的方式与外国学者、读者交流对话,在观点碰撞中为中国图书“走出去”献计献策。
方法一:寻找共同话题
东西方文化差异下,如何消除陌生感,第一时间吸引西方读者的注意力?寻找一个共同话题无疑是较好的途径。
赵本夫是第一次参加法兰克福书展,记者通过短信与他取得了联系。他在书展的演讲题目是《城市文明与无土时代》。“在中国,女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这源于一个神话传说:女娲用黄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样子造出了一个个小泥人,后来她觉得太慢了,便用一根藤条沾满泥浆挥舞起来,泥浆洒在地上,就变成了无数的人。而在《圣经》故事中,也有上帝用泥土创造了男人亚当,又用亚当的肋骨创造了女人的记述。大家可以看出,泥土,在东西方的这两个故事中走到了一起,它喻示着人来自土地,并将在土地上生生不息。”赵本夫的演讲关注全人类共同命题——人与自然,激发了德国读者的浓厚兴趣,也更愿意去看看中国作家如何表现这类题材。
方法二:澄清误读
图书能“走出去”多远,很大程度取决于翻译的效果。有关专家分析,能否用地道的外文、用外国人能理解的方式,贴切地表达中文原著的意思,是中国图书在国际市场上有无立足之地的关键。
在此次书展上,苏童与他作品《碧奴》的德语翻译者马海默举行了对话,双方的交流消除了许多“误读”——《碧奴》的创作并非像马海默理解的揭露秦始皇的丑恶嘴脸,而是为了探讨底层人民的疾苦。多位作家表示,和翻译者之间更多、更顺畅地沟通,翻译出来的作品才会更好看。
方法三:观点碰撞
关于翻译的话题,毕飞宇也在“中德文学独创性及融合性”的论坛上与德国汉学家顾彬进行了探讨。两人观点的碰撞,也让读者对中国作家有了更深的了解。
顾彬认为,四五十年前,中国很多有名的作家都能流利地用英文写作,而现在中国极少有作家懂得外语,这让很多汉学家的工作变得极为艰巨。毕飞宇的观点则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外语,使生命变得更加丰富和精彩。但不是每个作家只有学会了外语才能写作,对于一个优秀写作者而言,外语不是一个前提条件。”
方法四:做“朗读者”
另一位江苏作家黄蓓佳是各大国际书展的常客,她最喜欢的交流方式是朗读。“尽管他们听不懂中文,但可以有最直观的感受,那种氛围特别美好。而且,他们都觉得中文发音非常美。”
实际上,朗读已经成为各大国际书展的一项传统,世界各地的作家都会在活动会场朗读自己的作品,文学的魅力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迅速蔓延。
【贸易合作篇】
版权输出创新高
全景介绍中国类图书
最受欢迎
2008年,中国内地共有108家出版机构展出图书5300余种;2009年,法兰克福书展中国主宾国活动中,中国内地参展单位达274家,展出图书1万多种。据法兰克福书展闭幕式发布会提供的数据,本届书展中国图书版权贸易输出达2417项,创历史新高。
书展上,全景式介绍中国概况的书籍最受欢迎。许多出版社针对这一需求,专门策划了符合国外读者口味的图书。凤凰集团精心选择360余种500余册图书参展,《中国民俗百图》《图说中国传统艺术》《江苏文化丛书·风物系列》以及《符号中国》英、法、德3个语种的版本等,充分展示了江苏出版的内容创新力和文化影响力。
书展期间,凤凰集团还和法国最大的图书出版集团法国阿歇特图书集团正式签约,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资本层面的跨国合作。“这标志着,图书‘走出去’已从单纯输出成品书和简单版权贸易阶段,逐渐走向合作出版和资本合作的新阶段。”凤凰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一些中国作家的作品也备受关注。来自瑞士联合出版社的卢齐恩·莱特斯表示,该社出版过阿来和莫言的作品,还有老舍和王蒙的。“尤其令人欣慰和自豪的是,我们出版了鲁迅的六卷本作品集,这些作品是经久不衰的。”他说。德国卡尔·翰泽尔出版社的丹尼亚·米夏爱丽丝表示:“中国曾经、现在、永远让我们觉得饶有趣味。”该社推出过王安忆、北岛等人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