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让云南省图书馆迸发活力

云南省图书馆于1909年11月14日在昆明翠湖之畔初建而成,这是云南历史上首座官办省级公共图书馆,也是中国西南地区最早的图书馆。11月15日至16日,云南省图书馆将举行建馆100周年庆典,向世人展现这座百年老馆的魅力与活力。

  历史篇

  清朝末年的中国,正处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众多中华仁人志士纷纷提出了“文化强国”的主张。当时云南派往日本留学的周钟岳、秦光玉等人陆续回到昆明,在他们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经过叶尔恺等云南开明官吏的积极奏请,清宣统元年(1909年),云南省图书馆在集中了云南提学司学务公所和昆明经正、五华、育材书院部分藏书的基础上建成了。

  从1909年到1949年,云南省图书馆在赵藩、陈荣昌、秦光玉、袁嘉谷、由云龙等一批开馆先驱的引领下,经历了政权更迭、社会动荡、战火威胁、馆址不断变迁等考验。这些文化先哲收集了大量唐宋以来各个朝代的历史悠久、价值不菲、极为罕见的古籍文献和佛经文献,为今后的馆藏精品建设打下了牢固的根基。

  1949年以来,云图一直在新中国建设中担负着收集保存历史文化遗产,为人民大众传播共产主义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的基本职能,发挥着为全省各族群众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和知识教育的功能,进一步收藏了大量珍贵、独特而稀有的民族文化典籍。

  改革篇

  2004年是云南省图书馆百年发展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这年1月,总投资1.5亿元、建筑面积3.26万平方米的云南省图书馆现代化新馆正式投入运行,成为云南省最大的标志性文化设施。

  但这仅仅是最直观的表象,以下两组数据或许更能说明2004年前后的变化:2003年全馆年图书外借量为15万册次、年读者流通量30万人次,到2008年分别增长为54万册次、150万人次。也正是从2004年开始,云南省图书馆作为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公益文化事业改革试点单位,开始深入实施内部改革。馆长李友仁将云图的发展方向定位于“人才兴馆”“服务立馆”“业务强馆”“科技擎馆”“管理树馆”五大战略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古籍保护工程”两大工程。

  全方位、立体化的服务理念:以创新求发展,将图书资源送到最需要的人手中

  走进云南省图书馆的盲人阅览室,10多台盲人专用电脑、盲文点显器、助视器一字排开,书架上摆放着上千册盲文图书及有声读物。这个面积160平方米的阅览室自2004年12月开办以来,至2008年年底共接待盲人读者近5000人次。2007年5月,云南省图书馆更是将流动阅览室搬到第七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的现场,丰富了运动员们比赛之余的精神文化生活。从2007年开始,盲人阅览室定期由工作人员配合电影画面为盲人观众解说,在全国图书馆首开“说电影”的先河。

  云图的少儿阅览室成立5年来,除了与学校联合开展活动,还将关怀的目光投向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弟学校的孩子。当地的盘龙文翰学校有2000多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弟就读,却没有一间图书阅览室。少儿阅览室的工作人员得知情况后,定期组织孩子们来馆看书。但由于学校较远,后来便在学校找了一间教室作为阅览室,每月送去1000册图书进行更换。

  这样的服务项目和感人事例,在云图还有很多很多。如在云南省未成年犯管教所、省女子一监、省戒毒劳教所建起图书分馆并举办联欢晚会,为下岗失业工人优惠办证,为进城务工人员举办公益培训讲座,先后在最渴求文化的边远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新建了宾川县鸡足山镇图书室等26个图书流通点。

  李友仁总结说,创新是云南省图书馆服务工作不断进步的根本所在。云南省图书馆主动与相关单位合作,建成了云南省科学普及教育基地、云南省直机关廉政文化建设教育基地、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普及基地、云南省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实验基地四大省级教育基地。此外,云南省图书馆还开发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以灵活多样的信息服务手段,不断提升信息资源的服务能力,每月定期编制印发为省委、省政府服务的《决策参考》,为文化主管部门服务的《文化内参》等专题信息刊物。

  为“育人”“用人”创造条件:打破论资排辈,改革管理机制

  云南省图书馆采编部门主任李慧近期正在忙着自己设想已久的一件大事——在云南省图书馆成立全国新书样本库。“我干了30年的图书采购工作,深感图书采购市场中存在很多不规范的行为,阻碍了读者与真正的好书见面。”李慧说:“办一个新书样本库是我多年的构想,这样至少让读者知道全国出版了哪些书,由他们自己挑选想看的书。现在我们已经与云南新华书店集团签订了初步合约。”介绍完自己的工作之后,李慧感慨道:“我已经是快退休的人了,要不是馆长在支持和帮助我实现这个设想,我可能正在翠湖边上跳健美操呢。”

  而经营开发部主任代红兵在2004年前,一直是个普普通通的馆员,甚至被人认为有些刁钻难缠。颇有些经济头脑的他把图书馆的工作当“副业”,主要精力都放在自己家的生意上。李友仁反倒看好了这块材料,放手让其主管图书馆经营创收活动。现在的代红兵当上了部门主任,自己家的生意早就不做了。

  通过“人才兴馆”,馆里广泛开展了“五学一推广一开展一设立”及“每年读一本好书”等学习教育活动,实施全员培训,每年选送10名以上业务骨干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学府和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先进图书馆学习进修。目前全馆191名在职职工中,有高职26人、中职85人;博士生2人、研究生3人、在读研究生28人,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全馆职工总数的90%以上,平均年龄仅34岁。此外,全馆42名中层干部中,25岁至40岁的年轻干部占到了2/3以上。

  革新创收模式:让大家都有收益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事业经费投入的不足是目前公共图书馆面临的共同问题。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尽可能做好服务社会的工作,同时又能提升工作人员的待遇水平?云南省图书馆走出了自己的道路。2004年以来,与图书外借册次和流通人数同步增长的,还有云图的创收额,从2003年的98万元跃升到2008年的440万元。

  “变公益为公共,在不牺牲公益性的前提下创造经济收益”,这是李友仁常说的话。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云南省图书馆整合现有资源,根据社会需要举办各种书画展、图片展,如“香港回归十周年云南电影周”“中国云南国际民间工艺高层论坛”等。“2004年至今,我们已经举办了130多个展览,既实现了社会效益,又取得了经济效益。”此外,云南省图书馆还利用知识和人才资源,开办了各种类型的培训班。

  “近年来,我们积极通过创收来弥补事业经费投入的不足,收入的70%用于事业发展,30%用于职工福利的提高。”依靠这些创收经费,图书馆举办了“红云先进文化论坛”等80多期公益知识讲座,逐渐形成了以“历史文化知识”“现代科技知识”“医疗卫生知识”等专题为主的系列讲座;为盲人阅览室和少儿阅览室购买了书籍、电脑等硬件设施。李友仁说:“改革不是把我的利益给你,把你的利益给他,而是要使大家的收益有整体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