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5000平米以上商业项目达到104个
2009年,18家重点卖场、超市销售额增长幅度仅为3.27%,16家重点百货商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幅仅为3.88%——
去年,在卖场中,大润发东环店、沃尔玛、华润万家吴中店、家乐福苏纶店等高调亮相;在百货商场中,“万千百货”、“新苏国际”等闪亮登场;“航空母舰”中,印象城、万达广场等“横空出世”。
市商务局对我市投资额在5000万元以上、营业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重点商业考核项目统计显示:
——2007年商业重点项目55个,完成投资额117亿元;
——2008年商业重点项目83个,完成投资额139亿元;
——2009年达到104个,完成投资额161亿元。
本报曾刊发《扩张风暴席卷苏州商业》,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度关注。商家扩张版图不仅对市民的消费方式带来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而且迅速传导到遍布全市的每一根商业神经末梢上,对我市商业大格局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重大变化。
另一组数据同样令人关注。据近三年对我市重点卖场、超市、百货商家的不完全统计显示:
——2007年,全市17家重点卖场、超市销售额增幅为12.06%,13家重点百货商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幅为15.95%;
——2008年,全市17家重点卖场、超市销售额增幅为8.93%,13家重点百货商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幅为8.07%;
——2009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1846亿元,增幅为19%。然而,18家重点卖场、超市销售额增长幅度仅为3.27%,16家重点百货商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幅仅为3.88%。
新开商业设施让人目眩,但一个深层次问题开始浮出水面,并在今年的市“两会”上引起关注:苏州到底还需要多少卖场、百货商场、城市综合体?
商场多了,可选商品多了,实惠也多了
VS
交通挤了,购物成本加大,有点“被逛街”
对不少家住古城周边新建住宅区的市民来说,去年以来争相开出的商场是“大利好”。以前买东西要“南征北战”。眼下,走出家门就能逛大商场,还能购物、就餐、娱乐“一站搞定”。
“买东西太方便了”,家住东港新村的张好婆提起新开卖场,脸上就笑眯眯。从去年9月以后,东环大润发、沃尔玛开了,欧尚面积也大了,现在她买小菜“不要太开心”,不仅出门就能几家卖场兜个遍,在卖场“斗法”中还能“抓一把挑挑”。眼下,她的“购物方针”是“组合搭配”,每天跑两三家卖场,从鸡蛋到蔬菜、米面,挑准每家卖场的不同促销品下手,“卖场多了,促销力度也大了,一天下来小菜钱都能省好几块呢”。
钟楼新村的刘老伯则总结出另一套“买菜新经验”,专门收集各家卖场的开业、促销“情报”,满城“赶场子”。他说,以往经常去南环桥“批发”蔬菜。去年,他发现,不少卖场开业“打仗”的商品甚至比批发市场还要便宜,“就连小商小贩都在进卖场‘抢’便宜货呢”。卖场的免费专车也多,城南城北“满城飞”淘便宜货,成了刘老伯的“业余爱好”。
王女士谈起她的逛商场“新体验”,却是一脸郁闷。10日下午,她开车去一家新开的购物中心买东西,“从地下停车场一层层转上去找到停车位,就花了半个多小时,出来时开车排队,又堵了近一个小时”,算下来,3个小时在商场,购物、交通时间各占了一半,“时间成本太大了”。
凌先生也颇有微词,他选东西基本上是“直奔主题”,现在不少新开商家往大里“整”,不仅停车时间长,进商场选个东西也要走“无比长”的路,感受“被逛街”,让他觉得有点“浪费”。碰到交通高峰,卖场等商家出来的人流车流还加剧了交通拥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