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企业以人为本绝地反击

2008年,受美国次贷危机和人民币汇率升值、信贷紧缩、原材料成本高企等因素影响,中国企业面临经济飞速发展后的一次“冰河期”。危机当前,对于占据浙江资本市场半壁江山的非公企业而言,出路都指向同一个方向:转型。无论是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升级微调,还是大刀阔斧、脱胎换骨式的整体转型,浙企在一片担忧声中谨慎而顽强地实行着“绝地反攻”。

    重视“人”的力量。除了更新设备,引进新的流水线,节能减耗,提高产能,引进技术人才以实现产业升级,更多的企业从一线职工中“挖宝”,用人的无穷尽的智慧来消解技术在低成本战中势必要遇到的“天花板”。某企业成立了18万元的合理化建议奖励基金,到6月份,员工所提合理化建议已达到836件,采纳率提高到73%,为企业节省了巨额资金。“人是第一生产力”,在这次的浙企突围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员工不弃不离。工业化过程中的产业转型与升级都与自动化有关,以往西方工业化经验都无法回避自动化带来的员工失业问题,然而大量浙企却在自身发展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凭着中国式朴素的“掌柜”意识,奇迹般保证了员工就业。浙江一家原来生产电动车配件的五金厂,在转型为家具生产厂的过程中,通过技术培训等方法,将原来的职工留在了厂里,甚至有的员工还成为新厂家的骨干家具设计师。而另一家门具制造企业投入百万资金请进管理专家讲课,送管理人员到国内优秀企业学习,并在车间的各条工序上使用看板现场管理,提高生产一线员工的技术水平。在企业“寒冰期”中大胆对人才进行资金投入,是低调的浙江民营企业家潜藏魄力的折射。

    还有中国农民工身上的韧劲。比如浙江某企业一位农民工,在企业转型过程中,面临下岗威胁的他与同事一起,通过企业培训从五金机械工转型成了皮革裁剪缝纫工,并通过自身努力和钻研练就精湛技艺,他设计的新型裁剪模具,有效减少了材料损耗,效率提高了一倍多。企业重生的同时,他不仅保住了饭碗,还同步升级,自己的工资比以前多了一倍。

    或者应该说,这是中国农民身上共有的韧劲。无论是三十年前顺应时代大潮背起背包离开土地进城打工,从农民成为农民工,用汗水完成中国第一轮资本积累,还是今天与企业一同以积极姿态面对转型,中国农民身上的韧劲,都是中国民企一而再、再而三创造奇迹的最重要资本。

    致敬,对曾为农民的农民工,也对曾同为农民的民企老板们。很多时候,我们低估了中国民营企业。他们总是被低估,又总在创造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