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众特色主题商业兴起:从“品类聚集”到“圈层共振”
小众特色主题商业已从“聚集同类商品”的品类聚集,升级为“圈层共振”的生态构建。过去,商业体只要凑齐一堆运动品牌,便称“运动主题 mall”;如今,真正的小众主题是围绕某一亚文化圈层(如汉服、露营、黑胶),构建“消费+社交+创作”的生态,让商业体成为圈层文化的“放大器”,引发目标客群的深度共鸣。
成都“东郊记忆·繁星戏剧村”是圈层商业的典型。项目聚焦“戏剧爱好者”,不仅有5个大小不一的剧场,周边聚集的业态全是“戏剧周边”:剧本杀体验馆、戏剧主题书店、戏服租赁工作室,甚至咖啡馆的名字都取自经典剧目。运营方定期举办“戏剧工作坊”“剧本朗读会”,会员可参与剧目排演,形成“演出-消费-社交”的闭环。虽然客群小众,但复购率高达80%,客单价是普通商场的3倍以上。
“圈层共振”的关键是“让用户成为主角”。商业地产需要从“管理者”变为“赋能者”:提供空间让圈层举办活动,提供资源帮助圈层孵化IP,提供平台让圈层传播文化。上海“电竞主题商场”邀请玩家参与“电竞馆设计”,投票决定赛事活动;广州“宠物友好商场”让养宠人士组成“文明养宠委员会”,制定商场宠物规则;西安“手作主题街区”设立“创客基金”,资助摊主研发新作品。
盈利模式上,这种项目也从“收租金”变为“分价值”:通过圈层IP联名商品分成,活动票务分成,甚至孵化品牌的股权收益。当商业体成为“亚文化的孵化器”,其商业价值便不再依赖客流规模,而在于圈层的影响力与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