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透出的信息

    上月,2006年亚洲户外用品展在南京举行,展会受到海内外户外用品品牌商、零售商、面辅料、配件生产企业的广泛关注,共有174个国内外知名户外品牌参展,展会总体规模超过20000平方米。从展会规模而言,亚洲户外展目前已经成为继美国盐湖户外展、德国菲德烈斯哈芬欧洲户外展后的世界第三大户外用品专业性展会。

  无独有偶,就在本周末,另一个重要的体育用品展览会--第19届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冬季)将在长春市揭幕。展会分为五大展区,展览面积达10500平方米,参展的海外品牌高达75%。

  两大体育用品展会先后举办,自然引人关注,选址南京和长春也是有学问的。已经结束的亚洲户外展几天内宾客盈门,既有业内专业人士,更多的是户外产品经销商和户外运动爱好者,希望能从展会上一睹世界各大户外运动品牌推出的最新产品,这也和中国特别是南京户外运动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2002年到2005年是中国户外运动迅速发展的时期,据调查,2005年中国户外用品行业年增长幅度在50%以上,市场规模已经接近10亿元人民币。南京因为承办十运会赛事,促成大众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增高,户外运动也得到长足发展,南京人户外用品支出占总收入的比例在全国的排名是比较靠前的。不少国际户外品牌的总经销就在南京,有的品牌甚至在南京设厂生产。而长春本来就是我国冰雪运动群众基础较好的地区之一,加上它将于2007年承办第六届亚冬会,把冬季体博会放在这里举办也是顺理成章的。

  两大展会都吸引了众多的海外品牌前来参展,一是折射了我国体育用品市场潜在的巨大消费能力,二也说明我们的体育用品产业在品牌影响力、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需要去弥补。

  我国体育用品消费市场有多大潜力?世界体育用品联合会主席米歇尔今年5月在成都举办的第十八届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上说,一直以来,中国体育用品给世界的最深印象是一个“加工者”,但过去五年来,中国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正在从一个“加工者”变成一个“消费者”。阿迪达斯、耐克、彪马世界三大体育品牌如今在中国每年要开数百家店,火爆的销售态势让三家公司豪言,到2010年在中国的年销售量将达到10亿美元,而耐克如今每年的全球销售量也不过13亿美元。另外的数字也能作为证明:2005年,中国GDP超过了18万亿元人民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493元人民币,而中国体育用品市场仅占国内GDP的0。2%,在美国,这个比例可以达到2%,其增长空间可略见一斑。具体到户外运动产品也是同样,国外业者都认为,在五年内,中国户外用品产业50%以上增速不会改变,美国户外用品年产值100多亿美元,欧盟年销售550亿欧元,而我国去年只有10个亿,巨大的潜力对欧美以及日韩等户外用品市场已趋饱和的厂商业者来说,无疑就是挡不住的诱惑。

  尽管我们的体育用品生产占有全世界65%的份额,但中国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却很低。根据2004年的分析,在世界体育用品领域中,美国品牌占全球45%的市场,欧洲占差不多30%,余下还有诸如日本、韩国等参与瓜分。在众多的体育爱好者及体育用品的消费者的心目中,还是一些世界知名品牌更有分量。有一个当地媒体透露的数字:目前仅耐克、阿迪达斯两大品牌在武汉的年销售额就达3。5亿元,李宁、安踏在武汉的年销售在2000万元以上。这说明数量不一定就能堆积成质量,不一定能够形成叫得响的品牌。这也和中国体育用品业的发展历史有关,国内从事体育用品生产的企业,特别是生产运动鞋和运动服装的企业,大部分是两头在外,靠来料加工起家的,关心品牌销售比较少。经过多年的发展,不少企业开始注重自己品牌的建设,但是如何形成一个成熟的理念和比较畅通的推广渠道,现在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也造成本土品牌比较弱势,占据市场的还是强势的国外品牌。根据2005年1至10月份海关统计的进出口数据,我们出口的运动服装单价远远低于同类进口产品单价,仅滑雪服这一项高附加值产品,价格差距就达到4倍之多。前面提到过的世界体育用品联合会主席米歇尔先生也对中国缺乏世界知名的体育品牌感到不安,他说,好的产品、好的市场营销和好的品牌这“三好”,是一种体育用品能否在强手如林的世界体育用品界立足的关键。

  米歇尔先生的观点反映了这样一种现实,如果没有具有影响力的自有品牌,没有自己独创的核心技术,即使继续担当加工者的角色也非易事。商务部就曾提醒国内体育用品生产企业,在奥运会前夕、中国运动市场火热的大背景下,抓紧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商务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等部门建议国内体育用品生产企业能够尽快开展品牌国际化建设,进行标准化、技术开发和自主知识产权等方面与国际惯例对接的工作。这也可以说是对中国体育用品业谋求长远发展的一个建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