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叶品牌,生存或死亡的突破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早在神农时期,茶及其药用价值已被发现。西汉时,茶已
是宫延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王褒《童约》已有"武阳买茶"的记载。三国时期,崇茶之风进一步发展,此时出现"以茶当酒"的习俗,说明华中地区当时饮茶已比较普遍。有关资料显示,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茶饮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就是中国茶文化,是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重视和喜爱的魅力所在。
然而“西湖龙井”因难以支付500万元赞助资金,倒在奥运门槛外的消息令我震惊不已,刚刚对中国茶业兴起的一股自豪感荡然无存。
且不说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能够随手拿出500万而不皱一下眉头的富豪在中国何止千万,更何况是每年稳坐中国GDP头把交椅、卧虎藏龙的长三角江浙沪一带?在上海、杭州就一栋算不上顶级的豪宅、一辆中上水平的跑车,甚至是一部中小投资的电影,都不止500万,却还有那么多人趋之若鹜;难道作为有着千年制茶史、饮茶史的中国,一涉及“国饮”兴亡,资金就捉襟见肘了吗?更何况是关乎茶圣——陆羽之乡的名茶!
与“西湖龙井”截然相反的是,以
本文发表于博锐|boraid|
有人说是炒作,有人说是运作,有人怀疑,有人轻信,有人卖了宝马买普洱……而
只是在
无论是以“西湖龙井”为首的传统茗茶,还是普洱新秀,作为一种饮品,一种消费品,就有自然成长规律:市场运作是一方面,更需要种植基地的保证,规范管理、科技力量的长期推动,和消费者需求的有效结合,这样凝聚为品牌的号召力才能强大持久。
中国的
俯观中国茶产业发展现状
面积第一、产量第二、出口第三、创汇第四,这是中国
1:生产主体以茶农为主,生产方式各有侧重。传统的生产方式、加工方式是我国
2:区域分布明显,茶区快速发展。我国
3:产品结构变化加快,新品成为新的增长点。市场趋势表现在:普通
4:经营企业数量多,龙头企业少。茶树种植以农户为主体,平均每户仅1亩左右,能制茶或开个茶庄就算一个企业。全国仅加工
5:管理水平低,局限了企业发展。由于我国
对中国茶产业发展的忧虑
中国
一、有姓氏,无名字。多少年来,我国的
二、厂家多,品牌少。中国
在中国的市场上,用品类名来代替产品名的行业已经濒临绝迹,但
在没有品牌的
三、有资源、缺整合。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对资源利用、 产品定位、市场维护都要提前进行规划。资源过度分散最为直接的影响就是造成企业生产、管理成本的浪费。当初,蒙牛乳业创造崛起神话,就是依靠高度整合资源、从几个人发展到年创利税几亿元的奶业“巨鳄”。中国
资源整合,不仅是由几家公司联手入住如“黄山毛峰茶业集团”这样的“空壳老国企”,更重要的是整合市场资源,形成聚合之势,真正让消费者从感受到认同再到忠诚和传播。
四、行业混乱、无序竞争。目前,行业内部的产品竞争,已经演变成更为激烈的“价格战”,甚至一些厂家不惜用“李鬼”,违背行业规则,恶意攻击竞争对手,消费者难辩真伪,购买假冒伪劣产品,给“李逵”产品造成极大伤害,而更为严重的是,伤害了消费者对整个中国名茶的信心。长此以往,给中国名茶造成的“硬伤”,则难以去除。
例如,近几年来火爆的
五、有经营、无管理。
管理本身就是一门课程,无论什么样的企业都会遇到管理上的问题,一旦管理关过了,形成体系和制度,企业的发展就有了基本的保证。
湖南省一家省级
打造名茶龙头企业,引领行业发展
近几年,培育名茶龙头企业成为地方政府抓茶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这一点从地方政府有关茶产业发展的文件可见一斑,“龙头企业”这一关键词出现极其频繁。地方名茶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不仅直接提高了茶业产业化的水平,而且增强了茶业生产经营能力。
但目前这些龙头企业大多空有其名:首先,大规模企业不多,在品牌塑造、市场开拓等方面的能力比较有限。龙头企业无论是在市场份额、产值规模,还是在市场影响力方面与其他非龙头企业的距离还不是很明显,很多地方还是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势均力敌的茶企一时难见高低。以重庆市为例,全市300多家茶企,目前仅两家茶企取得QS现场认证。其次,龙头企业辐射能力不强。龙头企业自身的实力不雄厚,没有强劲的
本人认为,名茶龙头企业的发展形成,需要政府、行业、企业的共同努力。
中国茶产业发展的思索
一、贯彻品牌战略,建设特色品牌才是硬道理!
没有品牌,就没有竞争力。目前我国出口茶在国际市场上每公斤仅值1至2美元,平均茶价比印度低4成,比斯里兰卡低6成多,甚至比肯尼亚的
四川“竹叶青”,是这几年来少有的突破成功的品牌,成功树立起高端品牌的形象。在此之前,乐山
二、跳出茶文化的千篇一律,为品牌注入新生机。
有多少年的历史,有多少名人喝过,搭个台子表演个茶道,华而不实或语重心长的广告语,古老颜色的表现……这些基本就是中国茶企业对文化营销的表现,重庆的茶是这样、福建的茶仍然是这样,全国各地千篇一律,毫无特色。
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本没有错,但抱着传统的表现不放,就局限了企业的发展。茶需要倡导“文化”,但首先应该是一种可以和消费者产生共鸣、促进销售,培养忠诚度的“文化”,而非孤芳自赏、不食人间烟火的“纯文化”。曲高和寡只代表个体的艺术品位,而不代表商品定位,更不能让企业大规模的上量。
另外,“文化”不是“老”,更不是“老”的表现方法,要有鲜明的主题和内涵,通过现代的表现手法,让消费者接受。“可口可乐”一个百年品牌,定位在最正宗的可乐,但并不妨碍请刘翔、SHE等时尚明星作为代言人,赞助游戏大赛。并非百年品牌只能卖给老人。
立顿茶,茶业界第一品牌,肯定有自己成功的企业文化、品牌文化和独特的历史文化。但是,你能看到它在四处宣扬立顿茶本身有多么文化吗?有看到说某某历史名人为立顿茶正过名、写过传什么的吗?没有。为什么?并不是人家没有这些东西,人家这些东西不是去灌输给消费者,而是抓住了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一语即破。把最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体现。
“文化”是营销的一种方法,是为了产品、销售、品牌服务,而不是产品为文化服务,如果关注点从“茶文化”转移到“消费文化”上,我想
三、加快资源整合,形成核心优势。
为尽快改变
在此关键点上,一定要认清方向,找到核心优势,才能有市场转机。
核心竞争力可以是服务,可以是基地、技术,也可以表现在营销、财务和管理上,是企业商品力、销售力和形象力的综合体现,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和复制,又能以此为核心为顾客带来特殊利益。
李明利本人认为,找到核心竞争力并不难,只要通过对自身能力的准确分析,找到企业最擅长的也最适合企业发展的一个“亮点”,确立自己的核心价值然后延展下去即可。笔者以为,现阶段我茶业品牌更应注重企业的文化、观念和形象,通过塑造企业文化,使优秀的精神产品转化为优秀的物质产品,从而获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样的竞争力更牢固,更持久,更有感染力。
四、跳出老体制,增强团队建设。
老体制的约束是传统产业发展的拦路虎,
新形势下,对
现在我国茶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是:老板是营销的骨干分子,常常是老板在安排几个为数不多的营销人员展开工作。这里的弊端有二:一,这样的营销只适合小范围的区域市场,一旦市场做大,老板必定分身乏术;二,老板的亲自督战,束缚了营销人员的手脚,不利于团队成员的历练和成熟。
企业要成功,企业要发展,在企业里就必须有这样一支闻鼓而进、所向披靡的营销虎狼之师:他们青春、活跃、激情。他们每个人个性鲜明而又相互包容、他们忠于职守。更重要的是,他们要团结成一只拳头,在市场上重拳出击,纵横捭阖。
五、引进专业外脑,助推企业成功。
企业什么成本最高?不是生产产品、不是传播费用,而是经验和时间。正如日本��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所说:“培训很贵,但不培训更贵,不做培训,省下的钱必将成为废品而流失”。当然,比培训更贵的是公司的决策,特别是中小企业。
要减少决策失误,就要善于引进“外脑”。说到引进,在大多数企业经营者的头脑中,首先想到的就是引进技术、设备、资金。而对于聪明的经营者来讲,引进“外脑”却是优先考虑的事情。在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经营者只有善于引进“外脑”,引进专业的团队,企业决策才能减少失误或不失误。
随着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分,专业的事一定要有专业的人来做。“全能王”的时代已经越做越远,对于产业是这样,对于专业也同样。
非洲的草原上同样在上演着“狮子和羚羊的故事”,“快鱼吃慢鱼”的法则在茶产业一样灵验,企业只有以品牌特色建设为核心,做好战略规划,整合各方资源,加大传播力度以及建立自己的独特运营模式,才将有机会从鱼龙混杂的市场中杀出一条血路。反之如果品牌影响力不能快速建立,品牌文化不能深入人心,市场表现不能与众不同,企业将很难在市场上取得突破。
在中国的
要夺回中国茶在世界名茶排行榜的位置,实现中国茶产业大跨越,中国的茶企业必将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但我们仿佛看到中国茶的旗帜已然扬起,中国——世界茶都的声音正在山谷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