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土地政策改变楼市游戏规则

市场对政府刚拍卖三幅住宅地皮的成绩,普遍认为不算理想,对楼价的影响则有看好、亦有看淡。卖地成绩未达预期原因很多,例如环球经济转坏、楼价已升了太多等,但最为关键的相信是政府的土地政策出现根本性改变,由过往以「价」为先,变成现在以「量」为先,不妨称之为「量化土地政策」,预示着楼市的游戏规则正在改写。

本港住宅楼价飞升,要归咎政府多年来一直奉行高地价政策,土地供应少之又少,从每年的住宅落成量跌至几千伙可以印证,直到最近才终于改弦易辙,承诺每年提供的土地可建约二万个住宅单位。为了尽快达标,更首创所谓的限量地,指定发展商起码要兴建多少单位。这是否意味着政府真的彻底放弃高地价政策呢?答案是未必,但「价」与「量」不可能两者兼得,惟有选其一。

不妨以欧美央行货币政策作个譬喻。欧美央行的货币政策向来以目标利率为主,市场利率超标则放水,不达标则收水,调控以资金成本的「价」为先。在金融海啸后为了救市,货币政策纷纷改行量化宽松,改为控制资金供应量,来影响资金价格,变成以「量」为先。出现这种转变,是因为央行不可能同时控制价及量,为了保证能降低资金成本,最保险就是实行量化货币政策。

把香港目前的土地政策称之为「量化土地政策」并不为过,但以每年供应二万伙住宅为目标,绝对谈不上宽松,除非是「八万五」重现。由于供应增加了,对楼市供求必定有影响,以简单的供求曲线来说,供应曲线将会向右移,假如需求曲线不变,楼价的均衡点理论上会下移。不过,住宅需求受很多因素影响,一旦需求增加,同样有向右移的可能,届时楼价均衡点甚至有机会上升。

所以,发展商现在以相对低的价格买地,绝不等于将来建成后出售的价格必定会低,如果几年后经济形势大好,市民收入大增,又或海外资金大举流入,都有可能令住宅需求出现结构性改变,抵销增加土地供应对楼价的影响。不过,能够让市场清楚知道未来的土地供应量,始终是好事,因为有数得计,不怕今天不买明天便无,能形成比较稳定的市场预期,不易受短期经济变化干扰。这正是一些央行在推行量化宽松政策时,清楚讲明要放水多少、为期多久的原因。

政府改行量化土地政策,不见得必定会减少卖地收入,好像这两季已超过五百亿元,达全年目标的八成。不过,政府是否有决心实行到底仍属未知之数,毕竟卖地数量可以每季不同,能否持之以恒,做到每年两万伙还要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