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业社会与经济效益不对称之分析

    一、中国家电产业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市场化过程中,家电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家电产业始终处于中国向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过程中的前沿地位,积累了诸多经验和培育了众多的市场化人才,是中国成为“全球制造基地”的一支重要力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家电业的市场化与国际化的过程中,通过市场竞争,中国家电产业为国内外消费者提供了巨大的经济福利,为国内外消费者提供了巨大的“消费者剩余”,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就此而言,家电产业的发展可称得上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出了显著贡献,卓有成效地解决了居家生活方面的“民生”问题。

    在当下中国社会,与医疗教育住房出行等“民生”相比,家用电器包括洗衣机、冰箱、空调、电视机和小家电等所承载的居家生活在减轻家庭劳务、节省家务时间,维护居室卫生,提高居家舒适度和提供家庭视听娱乐的方方面面的成本要低得多得多。回想一下20多年前,家用电器是多么地稀缺、单一与昂贵,家用电器还是奢侈品的年代;看看我们今天,家用电器是如此的普遍、丰富多彩与便宜,成为了家居生活的必需品,我们就可以体会到中国家电产业的快速发展给居民带来了多么大的福利。这一点,可以从中国家庭的家电拥有量上充分反映出来。在1985年至2005年间,中国城市家庭主要家电产品百户拥有量迅速上升,基本上达到或接近饱和。农村家庭主要家电产品百户拥有量也有很大提高。

    我们可以用消费者剩余的概念来理解家电产业给消费者带来的巨大福利。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是微观经济学的重要分析工具,一般被用来分析资源的重新配置或一项经济政策所带来的经济福利的改变及重新分配。所谓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实际支付与其愿意支付之间的差。价格越低,消费者剩余越高,消费者从中得到的益处越多,就越愿意消费该种商品。而所谓生产者剩余指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而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之和就是社会总福利。
 
    假定需求曲线不变的条件下,当产能扩大等因素促使供给曲线由S1扩张到S2时,产量由Q1增加到Q2,价格由P1下降到P2。在价格为P1时,消费者剩余为△caP1的面积,当价格为P2时,消费者剩余就扩大到△cbP2的面积。因而,增加的消费者剩余就为梯形P1abP2的面积。与此相对应,在价格为P1时,生产者剩余为△P1ad的面积,而在价格为P2时,生产者剩余为△P2bO的面积。所以,在价格为P1时,社会的总福利,包括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之和为△cad;在价格为P2时,社会的总福利,包括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之和为△cbo,显然,产量增加价格下降给消费者、给生产者以及整个社会都带来更多的经济福利。

  二、中国家电产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不对称

  然而,在中国家电产业创造出巨大的社会效益的同时,其产业本身的经济效益却越来越薄。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2001-2005年,中国家电产业的平均销售利润率在2%-4%之间,并呈下降趋势。在家电业为国内外消费者提供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的同时,却并没取得与之相称的经济效益。在家电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呈现出巨大的反差,呈现出严重的不对称性。这是一种非良性的发展状况,其后果是使得中国家电业的发展缺乏足够的资金积累,从而难以提升中国家电业的发展水平。这或多或少也会对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这不是家电行业单独面临的问题,在中国的大多数高度竞争性行业都呈现出这一特质,而其中家电业表现得尤为突出和具有代表性。我以为这一问题是由于中国的产业格局分割为高度垄断与高度竞争两大块而形成的,而这种产业格局又是由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与路径所决定的。大致说来,为了获得经济活力与经济控制之间的平衡,中国自上而下的经济改革选择了放开具有竞争性的仅与“民生”相关的行业,如家电,日用品和大多数的加工制造业,在这些行业中,允许和鼓励私有经济的发展;但在具有自然垄断特性的或与“国计”相关的行业,如电力、石油、铁路、航空、通讯、金融、传媒与教育,则多由国有经济所垄断。这就是所谓的“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即退出竞争性行业,减卸即往包袱,占据与巩固住具有高资金与高技术进入壁垒具有自然垄断特性的行业,并采用行政权力实施经营的垄断。使得私有经济即使艰难地了跨越资金与技术的壁垒,也无法进入这些行业。从而实现国有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

  这种经济政策与措施的直接结果,就是在国民经济的各行业间无法形成马克思所阐述的“平均利润率”。其原因就是资本不能在各行业之间自由地流动,资本不能流向高收益的垄断行业,与退出低收益行业。这会使得经济资源的配置严重失衡。一方面,资金只得继续与不断地进入低利润行业,使得这些竞争行业的产量不断扩大,价格越来越低,利润越来越低,竞争越来越激烈;另一方面,会使得垄断企业的供给增长不足,价格越来越高,利润也越来越高。成本得不到控制、产品与服务质量得不到改进,极大地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通过这种产业格局和价格差距,无形之中,等同于垄断行业无偿地从竞争性行业中抽取与转移走了大部分收益。

  据社科院杜莹芬和江燕红在《二○○六年度全国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分析》中的分析,“自2003年以来,国有企业的利润总额和企业平均利润一直在增加,利润总额的年均增长率为28.38%,企业平均利润的年均增长率为36.07%。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的平均利润一直较高,2003年以来,国有企业的平均利润均是非国有经济企业的四倍多,且差距逐年拉大,2006年,国有企业的平均利润达到了非国有企业平均利润的七倍多。”

  三、实现家电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毫无疑问,中国经济产业格局的高度垄断与高度竞争给中国家电业发展发展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是中国家电业不得不长期停留在与依赖于以低人工成本为基础的发展阶段的关键因素之一,当然更给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带来了更大的伤害,经济资源的使用长期处于扭曲状态,得不到有效配置。这种情形,非家电产业自身所能左右与改变,也很难予以显著的影响。家电产业所能够做的是,在既定的前提和环境下,努力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培养稳定的拥有较高技术水平和作业水平的产业工人队伍。从而提高产品品质、提高品牌价值,提高效益水平,为从以低人工成本为基础的产业发展模式转向以技术与品质为核心的产业发展模式做准备。如此,家电产业才能在受限的条件下持续不断地生产出丰富多彩,能满足国内外消费者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的家电产品。这既是家电业的利益之所在,同时也才能够为国内外消费者创造出更多的经济福利,创造出更大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