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河北农村消费品零售额699.3亿 增18.3%

  ◆农村地区消费品销售增速相比城市区加快,1至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城乡增速差距由去年1至2月份的2.1个百分点缩小为1.4个百分点,一季度又进一步缩小为0.6个百分点

  省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我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344.0亿元,增长18.6%。其中城市零售额644.7亿元,增长18.9%;农村零售额699.3亿元,增长18.3%。

  农村地区消费品销售增速相比城市区加快,去年1至2月份,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城乡增速差距为2.1个百分点,而今年1至2月份缩小为1.4个百分点,一季度又进一步缩小为0.6个百分点,多年来农村消费增长持续慢于城市的格局开始改变。

  随着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落实,农民可支配收入增加,购买力得到增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家电下乡等有利于繁荣农村消费的政策措施,为农民放心消费创造了良好环境,农村消费市场悄然升温。

  ◆重质量、看品牌,农民消费更加科学理性

  “‘家电下乡’政策的确给农民带来了实惠,我们商场一季度的销售额增幅能超过30%。”谈到今年一季度的销售,赵县新国美家电商场销售员吴立勇脸上兴奋异常。

  吴立勇告诉记者,以往,“五一”前后才是他们的销售旺季,“家电下乡”政策实施后,商场提前迎来了热销势头,尤其是冰箱。“相比彩电来说,冰箱在农村的普及率不太高,‘家电下乡’补贴让农民掏的钱更少,一下子刺激了销售。”“卖疯了。”谈及一季度销售形势,省会北国电器负责人有着同样的感慨。“家电下乡”启动后,北国电器加盟店数量由去年的8个增加到13个,遍布全省11个设区市的农村。今年一季度,13个加盟店共销售家电下乡产品500多万元,冰箱、洗衣机占到销售额的80%。

  据省商务厅统计,截至4月7日,我省35家中标流通企业通过核准备案的6364个销售网点,累计销售家电下乡产品24604台(部),销售额4087.3万元,在全国第三批实施的19个省份中销售量位居第2位,销售金额位居第4位。

  不仅家电,日用消费品在农村市场销售也大大增加。河北好日子商业股份有限公司行政部经理张昕告诉记者,一季度,他们实现销售增幅26.13%,生鲜食品、火腿、面包、副食调料、休闲小食品增长最快。“如今再也不用跑老远买东西去了,家门口的超市里啥都有,可方便了。”迁安市五重安乡更新庄村的王秀芝高兴地说。五重安乡地处该市北部山区,自从超市连锁农家店进了村,村民们不用出村就能买到放心实惠的商品。

  在王秀芝看来,农家店经营商品种类的增多还只是农村消费变化的一个方面。她说:“以前农民买东西只要便宜就行,给孩子买零食也都是散装的。现在,我们买东西特别是食品,也开始注意是否有QS标志,生产日期是哪天,是不是正规品牌。”

  ◆农村市场正在成为商家竞争的主战场

  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已使之成为金融海啸中的“避风港”之一。商家纷纷瞄准农村,原来的农村地区二、三级市场渐显“主流”态势。

  一季度,“家电下乡”政策实施后,中标企业与家电零售巨头便在农村市场开始了新一轮的竞争。省会北国电器成立了郊县家电运营团队,在现有加盟店的基础上,大力开拓郊县市场,打造市、县为主的二级市场区域连锁店,乡、镇为辅的三四级家电连锁加盟门店;苏宁电器则在去年11月就开始全面启动河北农村市场,计划新开门店50家,把连锁店拓展到三四级市场;国美电器对于我省农村家电市场的争夺同样出手敏捷,在我省还没有成为“家电下乡”政策实施省份时,就已经开始调整利润结构,与厂家携手,共同对我省农村消费者予以补贴。

  家电零售企业加紧圈地扩张,连锁便利店也将销售网点迅速在农村铺开。今年以来,我省各级商务部门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依托,通过和中国移动、中国邮政等的合作,使遍布乡村的农家店同时具备了经营电信、邮政产品和服务的能力,经营范围大大拓宽。一季度,好日子在石家庄、北京、沧州增加农村销售网点130多家。

  一个个农家店正在成为点燃农村消费激情的点点星火。据统计,截至目前,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施中,我省共新建、改造农家店30000个,“万村千乡”农家店数量居全国第三。其中标准化农家店20780个,覆盖了全省96.4%的县(市)区、83.6%的乡镇和60.2%的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