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山泉“一分钱”捐赠公益活动遭质疑

据中新网消息,农夫山泉最近绷紧了“诚信危机”这根敏感的弦。

  10月22日,备受关注的农夫山泉“一分钱”案在杭州市西湖区法院开庭审理,《公益时报》质疑农夫山泉“一分钱”公益活动存在“假捐”一事就此走上法律程序,农夫山泉“喝一瓶水,捐一分钱”的细节逐渐浮出水面。

  农夫山泉诉报道“无中生有”

  “一瓶水,一分钱。每喝一瓶农夫山泉,你就为水源地的贫困孩子捐出了一分钱。饮水思源,农夫山泉。”早在2006年,这条广告在多家电视媒体上发布,并由此引发了公众对“喝水助学”的关注热情。

  但据报道,在今年8月11日,民政部主管的《公益时报》在头版刊登《农夫山泉“一分钱”捐赠受质疑》一文中指出,农夫山泉在2006年“喝一瓶水捐一分钱”的活动中,并未完成广告中承诺的捐赠,认为“一分钱”广告涉嫌欺诈。

  紧接着,《公益时报》主办方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宣布,农夫山泉因在“一分钱公益”事件中有欺诈之嫌,被挡在2009年“优秀企业公民”评选范围之外。

  一周之后,农夫山泉出手反击,把公益时报和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告上法庭,以“恶意诋毁”为由要求《公益时报》登报道歉,并索赔500万元名誉损失费。而被告方则认为农夫山泉在“一分钱”广告上公开的信息不全面、不真实,误导消费者,媒体有权力进行舆论监督,要求法院驳回原告方的诉讼请求。最终法院表示择日再审。

  争议焦点之一:每年该捐1500万还是500万?

  《公益时报》指出,农夫山泉“一分钱项目”唯一能查到的捐赠现金,是2006年与宋庆龄基金会的合作,捐赠额为500万元。但据业内人士分析,仅2008年,农夫山泉饮用水的市场销售规模大致为15亿瓶到20亿瓶。“按照这个销售量计算,农夫山泉应该每年至少拿出1500万元注入助学基金,而不是500万元。

  据此农夫山泉的律师表示,农夫山泉的年产量,到2007年才突破10亿瓶,而那时公益活动已经结束。

  争议焦点之二:活动是半年还是六年?任一瓶水还是特定的水?

  法庭上另一个争论焦点就是这个“一分钱”究竟是2001年到2008年所有卖出去的农夫山泉瓶装饮用水都要捐,还是指特定月份特定包装的饮用水才会捐。

  “根据广告,我们理解是,农夫山泉的‘一分钱’活动是从2002开始至2008年结束,活动范围应为消费者购买到的任一瓶水。但事实上,农夫山泉与宋庆龄基金会的合作仅限于2006年1月到7月,且活动也仅限于2006年1月1日至2006年4月24日生产的贴有专门标牌的产品,这与广告所传达的内容不符。”《公益时报》律师指出。

  审理中被告方始终坚持认为该案的焦点在于活动起始的时间,并强调,“作为一项需要广大消费者参与捐赠的公益活动,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应该明确告知公众这项公益活动的起始时间和截止日期,不能让消费者误以为这个公益活动是无限期持续进行”,“其二,活动范围是指每卖出一瓶农夫山泉还是特指贴有标签的瓶装水都没有在广告中明确。”

  民政部司长王正耀:建立捐赠行为信息透明机制

  
一边是全国知名企业,一边是以为民解困和助人自助为宗旨、倡导企业公民责任的社会团体,同是倡导公益事业却引起索赔官司。无论农夫山泉一案结果到底怎样,都为企业界和慈善界敲响了警钟。

  在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王正耀看来,农夫山泉事件中,孰对孰错很难下结论,但正是慈善机制的缺失造成了这一局面,“目前我国关于慈善捐赠的规定中,缺少可操作性的条款,缺少程序性的实施细则,缺少具体的标准。应尽快的推进一些捐款的信息,捐赠行为的信息透明的标准。公示的信息第一要具体,第二还得及时,第三还要直接。希望他们两家多从对方想一想,最好是平和的把矛盾解决了,结局应该是促进我们体制、政策、标准建设大大的上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