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度书业评选 浓缩书业发展新动向
由中国书业门户网站图书资讯网、秀世图书传播机构发起并主办,人民网书画收藏频道 TOM文化频道 SOHU读书频道 YAHOO文化频道 千龙文化频道 腾讯读书频道 中华网读书频道 中国网读书栏目等八大中国门户网站联合协办的“2006年度书业十大系列评选”2007年1月20日在北京揭晓。
“‘亿元女生’郭妮的真相质疑引起了社会反响”等新闻,被评为年度中国书业十大新闻;白冰等十位出版人及图书作者被评为年度中国书业十大人物;腾讯读书频道等十家媒体被评为十大人气大众类读书媒体;《出版人》等五家媒体被评为五大专业类图书媒体;《碧奴》等十部作品获年度十大人气小说称号;《道路与梦想——我与万科20年》等十部图书被评为年度十大人气财经图书;《人体使用手册》等十部图书被评为年度十大人气生活类图书;《品三国》等十部图书被选为年度十大人气社科类图书;《一座城池》等十部图书被选为年度十大人气青春流行文学图书;《少年冒险王》等十部图书被选为年度十大人气少儿类图书。
本次评选分为“大众评选类”和“专业评选类”两大类别,通过专家提名和网络大众评选相结合的方式,对2006年中国书业的概况进行了全面总结。专业类评选通过书业新闻、图书媒体、书业人物等三个方面,总结出中国书业代表性人物和事件;大众类评选则通过评选十大人气小说、十大人气财经图书、十大人气生活类图书、十大人气社科类图书、十大人气青春流行文学图书、十大人气少儿类图书等,打破常规,让我们从一个侧面观察到2006年中国书业最令人关注的图书。
活动通过网络票选形式由网民投票的方式评出结果,为保证结果相对客观公正,每个IP只能投票一次。本次评选共有211851次投票。通过随机调查,观察出参加投票的人群之中既有图书出版、图书流通等行业的专业人士,也有普通图书读者,他们的投票从多个侧面勾勒出中国书业的发展脉络。这一大规模的评选活动自2005年开展以来,举办了第二届,无论是参加人数还是投票质量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一次年度图书评选活动,本次评选是对中国书业的一次全面的盘点。
通观全部获奖名单,我们可以观察到以下现象:
一、市场化已经成为中国书业发展的大势,走向市场的发展道路无法逆转
在中国书业十大上榜人物中,许多人注意到,与去年的评比结果相比,本次评选结果“非专业人士”占据了十大人物的大半江山,真正的“圈内人”仅有超级畅销书的两大“操盘手”李寻欢(路金波)和金丽红位列其间。
在国内畅销书市场上屹立多年不倒的擎旗手式的人物金丽红第二次上榜,早就声名远播的金丽红2006年继续率领长江文艺出版社在京畅销书生产团队前行,徐静蕾、潘石屹等人的博客书、郭敬明主编的《最小说》等青春图书,是他们今年的“铩手锏”,但从市场反应看,成绩并不如预计那般耀眼,虽然金丽红再次成为受到广泛关注的业界奇人,但能否永立潮头不倒,问号已然若隐若现。
曾以著名网络写手身份火极一时的李寻欢率领的榕树下公司仍可算作图书市场的一支新军,却已经显现出惊人之势,郭妮、安妮宝贝、韩寒等一批到关注的写手和他们一系列超级畅销书 “扑”向书市,傲人的成绩让人不得不刮目相看,本届评比,是李寻欢作为一个出版界的后起之秀实力受到业内外广泛关注的重要信号。而准确捕捉市场动态,生产超级畅销图书,成为时下中国书业少有的成功者成功的共有诀窍。
二、流行文化影响巨大 出版与“流行”相交
2006年度书业的喧哗与骚动的每一波浪潮,都与新闻关注度息息相关,却与图书出版与发行通道上的规律性动态相距甚远。白烨和韩寒的争议曾经被各类媒体的大篇幅报道;郭敬明虽然不只输了官司还少有新作问世,却仍然以“主编”的头衔在书业中成为圈钱高手;李银河的惊世之声频频在媒体上亮相;易中天在央视的“百家讲坛”一鸣惊人并顺势推出了畅销历史书;黄健翔更以世界杯上惊人一吼和其后的辞职之举成为年度最受人关注的男人……十大人物中的绝大部分,都有相当不俗的新闻热力,借势“烧”向书业,虽然有其内在的原因,但这一趋势,却引发了一些出版人的深思。
与此相呼应的是,以青少年人群为主要对象的青春读物和流行读物,成为中国书业最有热力的品种。郭敬明、韩寒、沧月、可爱淘,还有横空出世的郭妮和小妮子,每一个被青少年读者视为偶像派写手的名字后面,都印证了一连串的商业奇迹。
生活类和社科类图书的畅销品种明星效应的明显存在,黄健翔、陈鲁豫伊能静、徐熙娣,甚至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金字招牌都成为热销的金字招牌。
首先成为新闻,然后成为畅销书作家,这已然是中国书业不爽的定律。易中天在央视把三国讲得生动可感,也活生生地把相对冷门的中国历史类图书整个带进了畅销行列。
但从《碧奴》、《莲花》、《兄弟》(下部)、《笨花》、《狼烟北平》、《生死疲劳》、《新结婚时代》、《第九个寡妇》、《誓鸟》、《失落的约柜》……从年度十大人气小说的获奖名单上,我们可以观察到,本土原创仍然是中国小说最受关注的品种,实力派作家仍然“一个都不能少”地受到普通读者的关注。
三、财经类图书缺少绝对热点 少儿图书“外来者”优势明显
继去年的淡季之后,经历了“伪书”风波的财经类图书仍未恢复元气,通观2006年中国图书市场,财经类的奇迹仍然不复再现,人们对此类图书的需要更强调实用性而不再迷信一轰而上的轰动效果,或许这正是一个健康成熟的市场消费者的理性体现。
与其他品种国产图书占据主要市场份额不同的是,少儿类图书仍然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引进版图书占据半壁江山。但杨红樱的新作面世后的不俗战绩,以及新人彭绪洛新作“少年冒险王”系列的上榜,让人对中国原创少儿图书的前景充满信心。
2006年,中国书业改革的脚步一刻都不曾停歇。本次评选让我们从一个侧面感受到,中国书业已失去高高在上的神圣感,走向市场、走向民众,已成为书业的必然发展方向。如何加快改革步伐,出版更多更好的既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阅读喜好又可以担当起提升民族素质、传播先进文明重任的图书,成为摆在广大出版人面前需要深思的一道考题。
“2006年度十大图书系列评选”活动获得如此大的反响和回应,让人感觉到,中国书业的发展依然拥有良好的基础。同样需要激情的2007年中国图书业已然开始了起跑,来自世界各地的出版精英开始了积极进入中国大市场的尝试,本土各路豪杰圈地争霸,众多新秀激情出击,这仍是一个让人不能不投以关注和热情的文化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