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图书出版业致力消除"无错不成书"现象
新华网重庆4月25日专电(记者张桂林)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于友先24日在重庆表示,我国图书出版业正逐步完善图书质量管理体系,致力消除为广大读者诟病的“无错不成书”现象。
于友先在24日举行的“质量与使命--2007图书质量管理高峰论坛”上表示,随着出版体制改革、图书市场竞争加剧,出版界普遍出现了“无错不成书”的现象。新闻出版总署去年对58种教辅读物的编校质量进行了专项检查,结果有近30%的读物质量不合格。而《咬文嚼字》编辑部对382种出版物的编校质量检查发现,八成以上的出版物为不合格,差错率超过万分之五的占到了15%。于友先说:“现在社会上用‘无错不成书’‘错误百出是好书’来评价图书出版,反映出图书质量问题已成为我国出版业的一大顽症。”
于友先说,为扭转图书质量下滑的趋势,消除“无错不成书”现象,我国近年逐步规范和完善了图书出版的质量管理。《出版管理规定》《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等规章出台,为改善图书质量提供了制度保障。出版行业还积极探索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编校质量,开发出一系列图书质量管理软件。新闻出版总署将2007年定为“出版物质量管理年”,把质量管理作为全面提升出版工作水平的重大举措。今年初,全国36家出版单位还联合发出倡议,呼吁通过资格准入、责编制度、责校制度、成品评审、次品召回等措施来切实完善图书质量。
于友先说:“图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图书的生命在于质量,图书出版只有消除‘无错不成书’的现象,出‘善本’不出‘错本’,才能维持我国图书出版业的健康发展。”